操太圣
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
电子邮箱: caotaisheng@aliyun.com
个人简介: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安徽金寨师范学校;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Ph.D.)。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同时兼任《大学教育科学》《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教育学报》等期刊编委或专委会委员。
课题组主页:
研究方向

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变革与教育领导等。

科研成果

一、代表成果

A、学术论文

95.操太圣.全球教育变革背景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J].人民论坛,2024(20).

94.操太圣.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J].人民教育,2024(20).

93.操太圣,翟晨琪.“国优计划”实施中的组织跨界行动及其优化策略——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24(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24(11);

92.操太圣.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及高质量发展方向[J].人民论坛,2024(13).

91.吴雅静,操太圣.演替和创生:学校施行双减的阻滞与纾解——政策执行过程理论视角下基于评价机制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4(1).

90.操太圣.赋能、担责与解放:从“小先生制”看时代新人的培养策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3(4).

89.操太圣.减少学术“找碴儿” 同行评议制度应更具“发展性”[N].中国科学报,2023-08-15.

88.操太圣.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的关键事项分析[J].人民教育,2023(12).

87.操太圣.“双减”与学校教育本真理想的回归[J].江苏教育研究,2023(1).

86.杨素红,郭秋月,操太圣.就业匹配能带来更好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吗?——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3(3);《新华文摘》2023(10).

85.郝龙飞,操太圣.高校“水课”问题产生的制度归因——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

84.汪梦媛,操太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阈下大学科研评价标准的递嬗与省思[J].高等理科教育,2022(3).

83.操太圣.推进“大面积、大比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策略选择[J].人民教育,2022(8).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2(8).

82.操太圣.规范与理性的失去:高校教师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的迷与思[J].大学教育科学,2022(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2(6).

81.操太圣.“双减政策”与学校教育之主阵地建设[J].学校管理,2021(4).

80.操太圣.教师评价是推进“双减”的重要保障[J].教育家,2021(35).

79.操太圣.高教评价应关注“被时间规训”现象[N]. 中国科学报,2021-06-29.

78.操太圣.班主任需要焕发工作的内驱力[J]. 江苏教育, 2021(32).

77.操太圣.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关键与路径[J].人民教育,2021(6).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1(8).

76.操太圣.新时代教师评价的改革路向——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解读与思考[N].江苏教育报,2021-03-19.

75.操太圣.为何“案牍劳形”——时间政治视角下的大学教师学术规训[J].教育研究,2020(6).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0(11).

74.操太圣.“从教到学”与教师职业的悖论[J].教师发展研究,2020(2).

73.操太圣.符号崇拜: 消费主义文化视野中的“水课”批判[J].江苏高教,2020(5).

72.操太圣,任可欣.评价是如何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性的?——以S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20(2).

71.操太圣.新文科建设的效用: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0(1).

70.操太圣.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20(2).《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3).  

69.操太圣.呼唤学校教育的范式变革[J].江苏教育,2020(42).

68.操太圣.管理层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能力修炼[J].江苏教育,2020(6).

67.郑永进,操太圣.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路径审思[J].教育研究,2019(8).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0(2).

66.吴东照,王运来,操太圣,陈炜.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20(4).

65.刘大伟,操太圣.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

64.操太圣. 提高思想站位回归教育初心[J].江苏教育,2019(71).

63.操太圣.作为专业社群之教研组的内涵、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J].江苏教育, 2019(54).

62.操太圣.教师发展要从“知道”到“做到”[J].江苏教育,2019(30).

61.操太圣.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化的问题及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9(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9(9).

60.操太圣.走向开放而灵活的教育:校长何为[J].江苏教育,2019(10).

59.操太圣.“五唯”问题:高校教师评价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1).

58.操太圣,卢乃桂.“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J].教育研究, 2018(2).

57.操太圣.遭遇问责的高等教育绩效化评价:一个反思性讨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8(10).《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1).  

56.操太圣.轮岗教师作为具有公共性的人力资源[J].教育发展研究,2018(4).   

55.操太圣.最后堡垒的失守?——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困境审思[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12).

54.操太圣.教育与乡村振兴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反思[J].生活教育,2018(7).  

53.操太圣.教师轮岗与区域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J].江苏教育, 2017(74).  

52.操太圣.浅谈陶研中的“误区”与“出路”[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7(5).  

51.操太圣.课程改革模式的“孵化”与“扩散”[J].江苏教育, 2015(38).

50.操太圣.“县管校聘”考验局长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5-09-15.  

49.操太圣.领导“权威”影响团队价值[N].中国教师报,2015-08-26.
48.操太圣.管理的“理智与情感”[N].中国教师报, 2015-04-01.  

47.操太圣.绩效工资“好经”缘何被念歪[N].中国教师报,2015-01-28.  

46.操太圣,吴蔚.从外在支援到内在发展: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重点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2).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6);《教育文摘周报》2021(38).  

45.操太圣,乔雪峰.理想与现实:教研组作为专业学习社群的批判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5).  

44.操太圣.章程制定尚需解决根本问题[N].中国科学报, 2013-08-2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3(10).  

43.操太圣.高校问责制中自治与外控的冲突及其化解策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2.操太圣,乔雪峰.能动性与教师本体性安全[J].全球教育展望,2011(5). 

41.操太圣,李斐.绩效工资制度下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  

40.操太圣,乔雪峰.全球化的挑战北欧教师教育历史进程的审视[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39.乔雪峰,操太圣.表现指标化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潜规则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2).
38
.操太圣.学校变革中的情绪管理校长的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9(9).
37
.冒澄,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
36
.操太圣.基于信任的学习者社群建设对我国学校管理模式的初步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
35
.尹弘飚,操太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7).
34
.操太圣.寻找学校变革的领跑者[N].中国教育报,2007-12-11 .
33
.操太圣.理解教师面对变革的“迟疑”[N].中国教育报,2007-11-27 .
32
.操太圣.专业信任与学校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7-11-13 .
31
.操太圣.学校变革中的断裂与继承[N].中国教育报,2007-11-06 .
30
.操太圣.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
29
.操太圣,卢乃桂.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7(3).
28
.操太圣,卢乃桂.激励如何可能中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经济, 2007(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5) .
27
.操太圣,卢乃桂.挑战、支持与发展伙伴协作模式下的教师成长[J]. 教育研究,2006(10).
26
.操太圣,卢乃桂.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意义与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5
.操太圣,卢乃桂.学校变革进程中的教师压力管理[J]. 教育发展研究,2006( 6A ).
24
.操太圣,卢乃桂.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06(5).
23
.操太圣,卢乃桂.追求特质的虚妄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22
.操太圣.人才培养的本土国际化寻找“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理论基础[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2).
21
.操太圣,卢乃桂.论教学专业化的理论挑战与现实困境[J].教育研究,2005(9).
20
.操太圣,雷万鹏.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5(10).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12).
19
.操太圣,卢乃桂.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5(3).
18
.操太圣.学校变革与适应性领导[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7
.操太圣,卢乃桂.论教师专业性的提升[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16
.操太圣,杭祝洪.打破封闭 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15
.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 课程·教材·教法, 2003(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卡》2003(1).
14
.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4).
13
.卢乃桂,操太圣.立法者与阐释者:大学专家在“院校合作”中角色之嬗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12
.操太圣,卢乃桂.院校协作脉络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赋权与规训的争拗[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11
.卢乃桂,操太圣.关于中国大陆“高校扩权”政策的脉络分析[J].教育研究与资讯(台湾),2002(5).
10
.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3).
9
.操太圣,卢乃桂.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萌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12),《高等教育》2003(3)“论点摘编“.
8
.周洪宇,操太圣.中国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A].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
.操太圣.试析晏阳初的公民教育思想[A].湖南武岗师范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3),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
.操太圣.香港教育制度史研究(18401997)[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2).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8).
5
.操太圣,木戈.香港预科教育制度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6).
4
.操太圣.试析香港教育制度的性质特征[J].孝感师专学报,1997(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5).
3
.周洪宇,操太圣.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1997(10).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12).
2
.操太圣.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1997-06-23.
1
.操太圣.香港中等教育特色谈[N].中国教育报,1997-05-26 .获“今日香港教育”征文三等奖.

B、学术著作
13.Wang L., Shen W., CAO T. (2020) Chinese Teacher Rotation Policy. In: Peters M. (eds) Encyclopedia of Teacher Education. Springer, Singapore.

12.操太圣参编.21世纪中俄教育比较与发展趋势展望李洪天等主编[C].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11.操太圣参编.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汪霞等[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0.操太圣参编. 社会变迁中的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研究(李琼主编)[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9.汪霞,孙俊华,宗晓华,操太圣,孙志凤.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问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8.操太圣参编.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汪霞主编)[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操太圣参编.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汪霞主编)[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操太圣参编.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时晓玲主编)[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卢乃桂,操太圣主编.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变迁[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操太圣,卢乃桂.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操太圣参编.高等教育管理学(杨德广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操太圣参编.公务活动中违法违纪罪与非罪的界限与处罚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1.操太圣参编.杨贤江全集(卷五、六).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二、科研项目

21.2023-20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组织跨界学习视域下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运行模式研究”BIA230166,主持人。

20.2021-202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大课题:“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教育治理体系研究”(A/2021/01),第一主持人。

19.2021-202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18.2021-202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2020ZDA10),主持人。

17.2018-2019,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18ZKB018,主持人。

16.2015-2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增能取向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BIA150102),主持人。

15.2015-2018,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教师绩效评价对大学教师发展的效应研究”(15JYB006) ,主持人。

14.2014-2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脉络下校长和教师流动途径、机制和成效研究”(14JJD880001) ,子课题负责人。

13.2011-2014,中国高教学会重点课题: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领导与管理体制创新”(11ZD018),主持人。

12.2010-201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11.201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题: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比较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

10.2009-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转型性学校变革与教师专业身份重构研究,主持人。

9.2009-20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校转型中的教师专业身份重构研究,主持人。

8.2008-2010,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础教育与经济现代化——北欧五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7.2007-2008,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工作状态及其专业认同,主持人。

6.2006-2007 UNESCO Bangkok: Secondary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Country Case Studies. Research Fellow.

5.2005-2008,南京大学 “985 工程 ”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特别项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反思与对策研究,核心成员。

4.2004-2006,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理论及其批判,主持人。

3.2004,国务院学位办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核心成员。

2.2004-2005,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培养基金资助项目:院校协作与教师专业发展,主持人。

1.2003-2004,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研究课题:中国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主持人。

三、学术获奖

12.2022,《为何“案牍劳形”——时间政治视角下的大学教师学术规训》,“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1/1

11.2021,《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路径审思》,“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2/2。

10.2019,《江苏高校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入选“2018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课题优秀成果”,排名1/2。

9.2014,《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4/5

8.2011,《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1/2 

7.2010,“校本专业支援:院校合作共建学习社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排名4/6 

6.2010,“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委托研发的制度研究”,江苏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3/5 

5.2009,《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第七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排名1/2 

4.2007,“学校组织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理论创新类”二等奖,排名1/2 

3.2007,“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研究”,“第六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排名1/1 

2.2006,入选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1.2005,“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对岗位津贴制度改革实践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5年获奖论文二等奖,排名1/3

四、学术交流

2022,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研讨会”,线上,报告“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以N大学为例”。

202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部,“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论坛,线上。报告“从经验到智慧:教育博士的学术训练与自反性实践”。

2022,“桂子道场第六期:新时代陶行知研究如何再上新台阶”,线上。报告“以‘生活·实践’重塑教育的社会想象”。

20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教育发展与终身学习:未来教育论坛”,线上,主持平行论坛并报告“面向未来的教师专业及其发展重点”。

2022,“学习陶行知思想,做新时代‘大先生’——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精神”座谈会,线上,报告“‘大先生’培养的当下任务”。

2022,“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教师教育专业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苏港澳教师教育学术论坛”,南京。报告“面向未来的教师及其培养策略”。

2022,“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范式创新”全国研讨会,南京。报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人’的高品质发展”。

2022,“2022年‘育时代新人’教育学高峰论坛暨博士生论坛”,重庆(线上)。平行论坛报告“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关键议题”。

2022,“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峰会”,南京。报告“基于共生关系的高校发展与城市发达”。

2021,“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挑战与路径”学术研讨会,聊城。大会报告“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初步思考”。

2021,第六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高校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济南。大会报告“课程思政中的知识与人”。

2021,“上海教育督导与评价国际论坛”,上海。平行论坛报告“破‘五唯’与高校教师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建设”。

2021,“2021中国开封·长江教育论坛”,开封。大会报告“高校教师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的迷与思”。

2021,“第八届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长沙。大会报告“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的审思”。

2021,“中国·长三角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建设高峰论坛”,湖州。大会报告“新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刍议”。

2021,“乡村振兴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端论坛”,周口。大会报告“轮岗交流政策背景下的教师能动性探析”。

2021,“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发展论坛”,上海。平行论坛报告“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关键与路径”。

2021,“2021镇江·长江教育论坛”,镇江。大会报告“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时间维度”。

2021,“西南大学2021教师教育学术年会暨新时代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圆桌论坛”,重庆。大会报告“时代变迁与教师教育理论的新焦点”。

202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56届高博会“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青岛。平行论坛报告“面向未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关注”。

2020,“第三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于发展论坛”,扬州。大会报告“教育学科与基础教育实践结合路径 ”。

2020,“首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岳麓峰会”,长沙。大会报告“面向未来的教育领导”。

2020,“浙江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湖州。大会报告“面向未来的高校人才培养”。

2020,首届“新时代德育模式创新论坛”,金华。平行论坛报告“成己与成人:教师德育能力的修炼”。

2020,“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教育学与社会学专场”,南通。大会报告“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

2019,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与学前教师教育分会2019年年会,湖州。大会报告“教师教育的标准与多元”。

2019,“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武汉。大会报告“教师专业发展反思”。

2019,“生活·实践教育年会”,徐州。大会报告“走向生活·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初心”。

2019,“第三届南京市'教师创造学校'科研引领发展工程研讨会暨南京教育学会年会”,南京。大会报告“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初心”。

2019,“变革中的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扬州。大会报告“符号崇拜:消费主义文化视野中的‘水课’批判”。

2019,“新时代教师素养”国际学术论坛,长春。大会报告“教师识读教育变革之能力与培养”。

2019,“2019年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工作者关键能力建设”,北京。大会报告“指导、理解与反思:教师培训者的关键能力”。

2019,“第二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天津。平行论坛报告“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研究”。

2018,“第五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长沙。大会报告“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化的问题及反思”。

2018,“多元视野下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会报告“标准化教师教育政策的理解与反思”。

2018,“新时代·新学校”首届全国名校长年度峰会,宿迁。大会报告“走向灵活而开放的教育:校长何为”。

2018,“2018年学术研讨会暨MSA第十九届年会”,香港。大会报告“清理‘四唯’:关于高校学术评价的反思”。

2018,“全球化与教育政策”会讲,上海。大会报告“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的后果”。

2018,“全国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人才培养与教育学院发展”,杭州。大会报告“走向标准化的教师教育政策:教育学院的应对”。

2018,“贵州省首届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督导与课堂改革现场学术研讨会”,贵阳。大会报告“高校中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培养与教学发展”。

2017,“2017年长三角地区行知伴我成长论坛:生活教育思想与生活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嘉宾讨论。

2017,“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本科生培养”学术研讨会,长沙。大会报告“经典阅读与‘成人’教育:以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为例”。

2007,“Secondary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Country Case StudiesThird Methodology Workshop.UNESCO Bangkok.
2007-2008,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演讲“教师发展与专业认同”(与雷万鹏合作)。
2006,Secondary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Country Case StudiesFirst Methodology Workshop.UNESCO Bangkok.
2006,“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究会——教师发展”,厦门。宣读论文“跨越转型期:寻找有效的大学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
2006,“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两岸三地研讨会,香港。宣读论文“支持与挑战作用下的教师自我实现”。
2006,香港中文大学中英基金访问学者与田家炳访问学人。演讲“教育改革浪潮下的教师‘流浪’心态:一个初步的探讨”。
2005,“廿E世纪知识经济之领航机制——国际化多元社会与高等教育的挑战”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台北。宣读论文“寻找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契合点:理想与现实”。
2005,“中国教育改革高层论坛——多元视角中的教育质量问题”研讨会,长春。宣读论文“学校变革进程中的教育领导:一种角色的期待”。

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学教育科学》《中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研究》《教师教育学报》《教学研究》等期刊编委

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导师和南京市“宁教名家”培养对象导师

教学经历

开设课程包括教育政策研究、管理学经典论著导读、教育原理等。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