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林海
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
电子邮箱: linhai.lv@163.com
个人简介: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紫金“社科英才”。任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国家专家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计划导师,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培育计划导师,南京市教育家型校长培育计划导师,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指导专家。独立或第一作者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约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曾独立或第一作者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国家级、2020年)、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2021年)。
课题组主页:
研究方向

硕士招生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硕士);学科教育方向(物理与英语)(专业型硕士);

博士招生方向:高等教育学(学术型博士);教育管理与学生发展(教育博士);

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教育及相关领域。


学术兴趣的主要方向

方向1:大学生学习的特征与机制研究(偏向定量实证方法);

方向2:学习科学的前沿跟踪与中国本土化研究(偏向定量实证方法);

方向3:教育思想和文化研究(偏向哲学思辨方法);

方向4: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融合实证和思辨等方法);

方向5:数学教育研究(融合实证和思辨等方法);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A、学术论文

142. J.F.Zhang, M.M.Cai, D.Y.Li, & L.H.Lv, Think Different, Behave Alike? Situation Boost or Compromis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indset and Pedagogy for Teachers in Upper-secondary Education[J].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SSCI-1区),2024, 53. 

141 . 吕林海. 何以乐其学:拔尖学生的求知旨趣及其生成机制——基于全国12所一流大学“拔尖计划”本科生的问卷调查[J]. 《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23(2);

140. 许丹东. 吕林海. 婚育妨碍博士生的学术训练吗?——基于博士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23(10);

139. 吴易林. 吕林海. 塑造全球能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路径机制——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2023(5);

138. 吕林海. 如何理解“大概念”及其教学[J]. 《江苏教育研究》,2023(9);

137. 吕林海. 拨动“思之隐线”: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审思[J]. 《江苏教育》,2023(9);

136. 吕林海. 利器以善事: 如何选择合适的课题研究方法[J]. 《江苏教育研究》,2023(8);

135. 吕林海. 精细构型与实践指向:“网格教研”的两大关键特质[J]. 《江苏教育》,2023(7);

134. 吕林海. 教师之美:崇高性的建构与艰难性的实践 [J]. 《江苏教育》,2023(15);

133. 吕林海.  三会,应超越“工具性”而存在[J]. 《教育视界》,2023(2);

132. 吕林海.  审思数学新课标:“三个回归”及其实践要义[J]. 《江苏教育》,2022(12);

131. 吕林海.  迈向更广阔的的视域:大学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向[J]. 《教育发展研究》(CSSCI),2022(23);

130. 吕林海. “现代性”及其超越:泰勒课程原理的深层意蕴[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10);

129.  Xin Chen, Linhai Lu.How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instrucational clarity relate to students' academic  emotions  in Hong Kong and England: A multi-group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trol-value theory[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SSCI_1区), 2022(98);

128.吕林海.  幼小衔接的要义:把握儿童学习的“相同性”与“差异性”[J].  《教育视界》, 2022(8);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202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27.吕林海. “非其所是”地看:教育想象的意蕴[J].  《江苏教育》, 2022(8);

126.吕林海. “作业”的背后:从“工具性”走向“精神性[J].  《江苏教育》, 2022(14);

125.吕林海. 中国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CSSCI), 2021(5);

124.吕林海. 休闲、智识与交往:学校环境构建的深层意蕴[J].  《江苏教育》, 2021(8);

123.吕林海. 大学“在线深度教学”:内涵、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高教研究》(CSSCI), 2021(10);

122.陈薇.吕林海. 朱宇辉. 基于学生学习表现识别的“深度提问”模型构建与应用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CSSCI), 2021(8);

121.吕林海. 聚焦“两种兴趣”:“拔尖生”深度学习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2021(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21年第6期全文转载;

120.吕林海.龚放. 中美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深度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SERU(2017-2018)调查的数据分析[J]. 《江苏高教》(CSSCI), 2021(1);《江苏高教》编辑部2021年度评奖“十佳论文”;

119.吕林海.“拔尖计划”本科生的“学习参与”及其发展效应研究——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CSSCI), 2020(14); 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佳论文奖”;

118.吕林海. 建构真正的“自我”:个性化教育的深层品质[J]. 《江苏教育》, 2021(2); 

117.吕林海. 涵养“设计智慧”: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深度”跨越[J]. 《江苏教育》, 2020(86); 

116.吕林海. 直面复杂性挑战:从“教师研训”走向“赋能成长”——新时代中国“县域教师研训”的转型之思[J]. 《江苏教育》, 2020(86); 

115.吕林海. 跨越教育的“符号崇拜”——“景观时代”教师教育阅读与写作的本质回归[J]. 《江苏教育》, 2020(62); 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2020年12月全文转载

114.吕林海. 让教育激活学生的人生意义追求[J]. 《江苏教育研究》, 2020(29);

113.吕林海.“拥抱”波普尔: 数学教学“举例”中的“求真”意蕴[J]. 《教育视界》,2020(10); 

112.吕林海. 问题域理论域话语域: 学习理论“中国本土化建构” 的三次跨越[J]. 《教学研究》, 2020(1);

111.吕林海. 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 背后的“谨言慎行”倾向——“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概念诠释与实证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 2020(1);《教育科学文摘》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入选创刊以来76篇高影响力论文;入选创刊以来19篇高引用、高下载、高PCSI论文

110.吕林海.拔尖计划”本科生的深度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CSSCI), 2020(3); 《新华文摘》2020年第15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0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9.吕林海.“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大学“金课”——历史逻辑、考量标准与实现路径之审思[J]. 《高校教育管理》(CSSCI), 2020(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教育科学文摘》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度十大高影响力论文;

108.吕林海. 通过优质学习塑造“拔尖生”的卓越成长——“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的“拔尖学生”学情之思[J].《教育科学》(CSSCI), 2019(5);

107.吕林海. 新时代中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球视野、中国底蕴和院校特色[J]. 《煤炭高等教育》, 2019(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6.吕林海.推进高校学习研究的本土化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 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2019年12月全文转载

105.吕林海. 龚放. 求知旨趣: 影响一流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质量的深层动力——基于中美八所大学SERU(2017-2018)调研数据的分析[J]. 《江苏高教》(CSSCI), 2019(9);《教育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全文转载;《江苏高教》编辑部2019年度“十大高影响力论文”;

104.吕林海.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文化自觉[J]. 《高教发展与评估》(CSSCI), 2019(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3.吕林海.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设计: 走向深度的实现——基于意向、卷入与素养的三维度审视[J].《江苏教育》,2019(3);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2.吕林海. 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标尺. 《江苏教育》,2019(6);

101.宗晓华.吕林海.王运来.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J]. 《江苏高教》(CSSCI), 2019(1);

100.吕林海. 小房子”的价值隐喻: 自然、文明与儿童学习——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教育文化哲思[J]. 《江苏教育研究》, 2019(1);

99.吕林海. 全球视野下中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参与:当前表现与努力方向——基于中、美、英、日SERU调查(2017-2018)数据之解析[J]. 《教学研究》, 2018(6);

98.吕林海. 中国大学生的课堂沉默及其演生机制——审思“犹豫说话者”的长成与适应[J]. 《中国高教研究》(CSSCI), 2018(12);

97.吕林海.龚放.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深层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中美八所大学SERU调查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一流期刊), 2018(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96.吕林海.融合性学习:西方学生的梦魇,抑或中国学生的圣境—从普罗瑟的“脱节型学生”谈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8(2);

95.曲铭峰.张红霞.陆琪.吕林海等. 小学科学教师中庸思维与科学观关系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2017(3);

94.吕林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学生数学素养比较与启示:来自PISA的证据分析[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7(1);

93.吕林海.研究型大学哲学通识课程的学习质量——基于南京大学的案例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CSSCI),2017(2);

92.吕林海.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理论缘起、概念延展及测量方法争议[J].《教育发展研究》(CSSCI),2016(2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研参考》201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91.吕林海.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CSSCI), 2016(11);

90.吕林海.转向沉默行为的背后:中国学生课堂保守学习倾向及其影响机制——以南京大学物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6(6);

89.吕林海.龚放.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满意度的比较研究——基于SERU调查的实证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2016(2);

88.张红霞.吕林海.如何走出“中国学习者悖论”——中西方教育哲学的双重价值及其统合[J].《探索与争鸣》(CSSCI),2015(10);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87.吕林海.张红霞, 中国研究性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的特征分析——基于12所中外研究型大学调查资料的比较[J], 《教育研究》(一流期刊), 2015(9);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86.吕林海.张红霞.李婉芹.万东升, 中国学生的保守课堂学习行为及其与中庸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关系[J],《远程教育杂志》(CSSCI), 2015(5);

85.宁连华.顾锋.何晓敏.吕林海(通讯作者), 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变化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SCI), 2014(4);

84.张红霞.吕林海.余秀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及其反思[J], 《阅江学刊》,2014(5);

83.葛昕明.吕林海,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与调适策略探析[J], 《教育与职业》(北大中文核心),2014(9);

82.张红霞.吕林海, 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脱节及其改造[J], 《教育发展研究》(CSSCI), 2014(2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81.王星星.殷棋洙[韩].吕林海,韩国低龄学生留学中国及其促动因素研究——基于政策、文化、家庭等的综合视角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CSSCI),2014(10);

80.吕林海.郑钟昊[韩].龚放, 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化能力和经历的比较研究——基于南京大学与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 《大学教育科学》(CSSCI), 2013(6);

79.吕林海.郑钟昊[韩].龚放, 大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和经历: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基于南京大学、首尔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问卷调查[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 2013(4);

78.吕林海.郑钟昊[韩], 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经历—基于南京大学与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 《远程教育杂志》(CSSCI), 2013(5);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科学文摘》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

77.张红霞. 吕林海, 杜威教育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CSSCI), 2013(17);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6.吕林海.郑钟昊[韩],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术经历满意度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CSSCI), 2013(1);

75.吕林海, 人类学习的研究历史、本质特征与改进努力—脑科学视角下的解析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13(1);

74.宁连华.吕林海,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审思与展望—基于历史定位、所获成绩与存在问题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 2012(5);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73.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CSSCI), 2012(9);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72.邓文超.吕林海,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基于SERU调查的解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12(5);

71.吕林海.解读康德建构主义思想的缘起、内涵及当代教育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5); (全文刊载于韩国《新亚洲论坛》第5辑);

70.吕林海.探寻有效教学设计的共通基础:基于原则的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CSSCI), 2012(3);

69.吕林海.龚放,大学学习方法研究: 缘起、观点与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研究》(CSSCI), 2012(2);

68.吕林海.龚放,美国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改革思路及启示--基于AAC&U的相关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CSSCI),2012(3);

67.吕林海,国际视野下的本科生学习结果评估--对“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的分析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CSSCI),2012(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66.吕林海.汪霞,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研[J], 《江苏高教》(CSSCI), 2012(3);

65.乔连全.吕林海, 大学生定量研究方法学习困难的因素解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011(5);

64.吕林海,大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取向、主要观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CSSCI),2011(9);

63.吕林海.孟克.李颖,追求高质量的大学学习—大众化背景下大学课程、教学与学习的一些核心观念[J],《远程教育杂志》(CSSCI), 2011(2);

62.汪霞.吕林海, 新世纪中外课程改革的政策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CSSCI),2011(3);

61.吕林海.陈申.龚放,大学教学质量内部管理的经验研究--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个案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2010(5);

60.吕林海.陈申,大学教学的内部支持性机构及其经验借鉴研究--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CSSCI),2010(8);

59.吕林海.陈申,论大学教学优秀教师的教学特征及启示--基于对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10(3);

58.吕林海,论教学设计的设计定位及其决策循环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CSSCI),2010(1);

57.汪霞.吕林海,国际课程改革推进的政策设计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CSSCI),2010(3);

56.吕林海,论面向理解的学习与教学设计--设计研究视角下的中国本土实证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0(1);

55.吕林海,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理念与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1);

54.吕林海,大学教学学术的机制探微及其教师发展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09(8);

53.吕林海,解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体内涵--基于对概念、历史、原因及模型的辨析与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CSSCI), 2009(10);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52.吕林海,论面向高级学习者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CSSCI),2009(8);

51.吕林海.汪霞,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课程政策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CSSCI),2009(7);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第11期全文转载;

50.吕林海,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辨正[J],《江苏教育》,2009(17);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第12期全文转载;

49.吕林海,通过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南京大学本科教学通讯》,2009(7);

48.赵倩.吕林海,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差异的认识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

47.汪霞.吕林海,打破传统桎梏变革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CSSCI),2008(18);

46.吕林海,课程变革视野下的教师信念及其转变[J],《江苏教育》,2008(6);

45.吕林海.汪霞.崔军,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本科教学: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对江苏省部分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08(7);

44.吕林海,教师教学信念:教学活动中技术整合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CSSCI),2008(4);

43.吕林海,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的思想源起与内涵论争[J],《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2008(3);

42.吕林海.汪霞,创新型大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基于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审视[J],《江苏高教》(CSSCI),2008(1);

41.吕林海,大学教学的范型更迭:基于学习观转换的视角[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5);

40.吕林海,美国“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理念的追求--基于NCTM标准变迁及教育公平达成策略的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CSSCI),2007(11);

39.吕林海,论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主旨、特征及案例简析[J],《教育科学》(CSSCI),2007(5);

38.吕林海.高文,走出建构主义思想之惑--从两个方面正确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电化教育研究》(CSSCI), 2007(10);

37.吕林海,学习观与大学教学--追寻大学教学改革的学习观根源[J],《大学.研究与评价》(全国中文核心),2007(9);

36.吕林海,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价值、内涵及其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2007(4);

35.吕林海,教学设计的专家知识及其发展模型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CSSCI),2007(4);

34.吕林海,分层课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性教学模型[J],《外国中小学教育》(CSSCI),2007(3);

33.吕林海,意义建构与整体学习:基于脑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2006(8);

32.吕林海.宁连华,脑研究成果改进学校教学实践的范例--对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之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CSSCI), 2006(4);

31.吕林海,着眼理解的数学教学设计原则刍议[J],《数学教学通讯》,2005(5);

30.吕林海,错误分析与数学理解:基于心智模型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4(11);

29.吕林海,学习与教学:一种基于脑的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2004(6);

28.吕林海,文化视角下数学课程的探析与构建--以“对称”为主题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及其初期实验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4(5);

27.吕林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2);

26.吕林海,关于数学新课标下教科书编写的理论透视与建议[J],《数学通报》(北大中文核心),2004(11);

25.吕林海,数学的距离观及其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数学通讯》(北大中文核心),2001(4);

24.吕林海,着眼学生深层的数学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估的基本指针[J],《数学教学研究》,2004(7);

23.吕林海,数学抽象的思辩[J],《数学教育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1(4);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第8期全文转载;

22.吕林海,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学课程文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4(5);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第8期全文转载;

21.吕林海,问题与反思:建构对学习与对称的理解[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4(10);

20.吕林海,数学美的哲学断想[J],《中学数学杂志》(北大中文核心),2004(1);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第6期全文转载;

19.吕林海,数学学习中的直觉认知及其教学意义[J],《数学教学通讯》(北大中文核心),2004(7);

18.吕林海,探索中的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美国哈佛大学零点计划LTFU项目的引介与思考[J],《教育探索》(北大中文核心),2004(12);

17.吕林海,从理性思维到深层理解:数学教学的实质性关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4(12);

16.吕林海,数学理解之面面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3(12);

15.吕林海,情境观下的数学理解性学习--时代背景与知识基础论析[J],《数学教学通讯》(北大中文核心),2003(11);

14.吕林海、余进利,关于教科书选用的理论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CSSCI),2003(7);

13.吕林海,基于理解的学习--内涵变迁与当代观点[J],《福建教育》(北大中文核心),2004(2);

12.吕林海,基于理解的学习--框架阐述与理念分析[J],《福建教育》(北大中文核心),2004(1);

11.吕林海,全球化背景下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J],《福建教育》(北大中文核心),2003(12);

10.吕林海,透视新课程改革--与华东师范大学高文教授的对话[J],《福建教育》(北大中文核心),2003(12);

09.吕林海,面向未来的学习与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3(10);

08.吕林海.乔连全,中国数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3(3);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第7期全文转载;

07.宁连华.吕林海,调节心向策略及其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1(5);

06.吕林海,透视美国的课程与教学[J],《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3月刊;

05.吕林海,从学生的角度多关注几个为什么[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大中文核心),2001(11);

04.吕林海,追寻美的光辉--优化数学解题的思想与方法[J],《中学数学杂志》,2001(3);

03.吕林海,讲清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J],《荷泽师专学报》,2001(6);

02.吕林海,从发现法教学课例看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体现[J],《中学数学研究》,2000(11);

01.吕林海,RMI法则与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J],《中学数学杂志》,2000(7);

B、指导并与学生合作的论文

38.吴易林. 吕林海. 从西方关注自主学习理解与实践的考察看中国大学生自主学习之逻辑[J]. 《教学研究》,2023(1);

37.曹晓静. 吕林海. 教学与工具:谁对在线深度学习影响更大?——基于N大学在线学习的问卷调查[J]. 《教学研究》, 2022(3);

36.秦西玲.吕林海. 拔尖学生的学习参与及其批判性思维发展——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CSSCI), 2021(1);

35.程帆. 吕林海. 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环境感知对深层学习的影响——以学术信念为中介的模型探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

35.刘珊珊.吕林海. 重要度与满意度的交叉分析:探寻提升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的途径[J]. 《教学研究》,2020(4);

34.许丹东. 傅道麟.吕林海. 博士生学术经历具体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江苏高教》(CSSCI), 2020(7); 

33.陈鑫.吕林海.美德导向下大学生学习特征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0(1);

32.李亭松.张洪泰.吕林海. 新时代学习方式的利与弊——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学研究》,2020(2);

31.许丹东. 吕林海.傅道麟. 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特征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CSSCI), 2020(2);

30.陈鑫.吕林海.学习者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现状分析——基于N大学的实证研究[J]. 《教学研究》,2019(5);

29.潘晓可珂.吕林海. 师生共同书写“生成性板书”[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全国核心期刊),2019(8);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

28.许丹东.刘娣. 朱燕菲.吕林海. 博士生希望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博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CSSCI),2019(4);

27.许丹东.吕林海.张红霞.顾亚琳.邵然. 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学术经历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J]. 《复旦教育论坛》(CSSCI), 2019(3);

26.陈鑫.吕林海. 大班课堂学生学习特征的实证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CSSCI),2019(3);

25.蒋春荣.吕林海. 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验及其对学习方法的影响[J]. 《教学研究》,2019(3);

24.梁慧云.吕林海. 拔尖计划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参与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J]. 《教学研究》,2019(2);

23.汪茹. 吕林海.我国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区域、省域分布之考察——基于两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北大核心期刊), 2019(2);

22.潘柏.陈鑫.吕林海.江苏省独立学院本科生学习经历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 《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12);

21.刘娣. 吕林海.追踪选拔后的质量:硕士推免生与考研生的学习经历比较——基于南京大学的案例分析[J], 《教学研究》, 2018(4);

20.朱燕菲.王运来.吕林海, 一项针对“空心”大学生缘何“空心化”的质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CSSCI扩).2018(10);

19.钱莉.吕林海, 三问美国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关于德里克.博克“培养品德”的解读[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6);

18.吕文静.吕林海,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深造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学习参与的视角[J],《教学研究》,2018(2);

17.吕文静.吕林海, 通识课程学习参与对目标达成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本科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CSSCI), 2018(2);

16.陈鑫.吕林海, 通识课中学生沉默课堂学习的类型及特征分析——基于南京大学的实证研究[J], 《教学研究》,2017(5);

15.王安悦.吕林海,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情感投入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学研究》,2017(4);

14.陈鑫.吕林海.大学通识课堂中学生的沉默倾向及其对学习方法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学情调查[J].《重庆高教研究》,2017(6);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13.邵然.许梦溪.吕林海,独立学院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6所独立学院的问卷调查[J].《教学研究》,2017(4);

12.郑永进.吕林海,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来自全国1400余家合作企业的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17(9);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1.曾倩倩.吕林海,台湾本科生全球化素养、参与和环境感知:现状与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台湾3所研究型大学的问卷调查[J]. 《教学研究》,2017(3);

10.邵然.吕林海, 独立学院学生究竟学得如何?—基于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学情调查的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

09.许丹东.吕林海,知识生产模式视角下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理念及标准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17(2);

08.郑永进.吕林海,我国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调查报告[J], 《教育研究》(一流期刊),2016(11);

07.陆云.吕林海等,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的实证研究——以8所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为例[J], 《教学研究》,2016(4);

06.刘珊珊.吕林海,本科教学模式新尝试:DCL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初探——基于D大学生物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J], 《教学研究》,2016(3);

05.陆云.吕林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助教制度探析与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

04.陆云.吕林海,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投入现状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J],《教学研究》,2015(6);

03.陆云.吕林海,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基于南京大学SERU调查的数据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CSSCI), 2015(6);

02.刘珊珊.吕林海, 本科生学习参与对其能力发展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南京大学SERU问卷调查[J],《教学研究》,2015(5);

01.邓文超.吕林海,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新视角与新方法——基于SERU调查的解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5);

C、学术著作

24.2024,《学习科学研究》(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约2.0万字。

23.2022,《SERU在中国:聚焦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承担约8.0万字。

22.2020,《回归大学初心——新时代一流大学的多元发展》(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承担约3.0万字。

21.2019,《21世纪中俄教育比较与发展趋势展望》(参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承担约2.5万字。

20.2016,《哲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历史与实践研究》(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承担约1.5万字。

19.2016,《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南京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成果集萃》(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承担约1.5万字。

18.2014,《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专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承担约5万字。

17.2013,《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 文化的视角》(专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承担约21万字。

16.2013,《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参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承担约1.5万字。

15.2013,《论道忘年: 教育技术中外互动三十年展望》(参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承担约2万字。

14.2012,《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副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承担约4万字。

13.2011,《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参译),教育科学出版社,承担约6万字。

12.2010,《高等院校自我学习管理》(独译),江苏教育出版社,承担约20万字。

11.2009,《校本课程研究》(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约3万字。

10.2008,《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参编),贵州人民出版社,承担约4万字。

09.2008,《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承担约2万字。

08.2007,《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参编),广东教育出版社,承担约6万字。

07.2006,《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数学--数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参编),广东教育出版社,承担约7万字。

06.2006,《21世纪的儿童早期发展--当前创新性研究的概评分析》(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约6万字。

05.2005,《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内容》(参编),浙江教育出版社,承担约4.5万字。

04.2003,《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约20万字。

03.2003,《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参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约2万字。

02.2005,《课程规划:一种当代的方法》(参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承担约5万字。

01.2005,《华人如何学数学》(参译),江苏教育出版社,承担约2万字。

D、研究或政策报告

07.2018,《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调研报告(2017-2018)》,递交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06.2018,《2016年度南京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报告(SERU报告)》,递交南京大学;

05.2017,《南京大学研究生“两课”学习的学情调查报告》,递交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04.2016,《南京大学本科生哲学通识课程的学情调查报告》,递交南京大学哲学系;

03.2016,《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情调查报告》,递交南京大学;

02.2014,《2013年度南京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报告(SERU报告)》,递交南京大学;

01.2012,《2011年度南京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报告(SERU报告)》,递交南京大学;

E、本科教育质量校本研究系列论文(聚焦SERU调查)

03.吕林海, SERU调查广角镜系列之四:《课堂讨论与学习习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南京大学本科教学通讯》,2019年第2期;

03.吕林海, SERU调查广角镜系列之三:《学习参与中的互动: 中、美、英、日的比较及启思》, 《南京大学本科教学通讯》,2019年第1期;

02.吕林海, SERU调查广角镜系列之二:《SERU调查:南大学生的表现及其解析》,《南京大学本科教学通讯》,2018年第2期;

01.吕林海, SERU调查广角镜系列之一:《SERU调查:南大本科教育质量的检测仪》,《南京大学本科教学通讯》,2018年第1期;

F、指导完成的毕业学位论文

33.2020, 《博士生的学术信念及其对学术经历的影响研究——基于N大学的问卷调查》(硕士论文),傅道麟;

32.2020, 《自我决定理论下的初中生学习动机及其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基于“2019年苏州市中小学深度学习学情监测”的实证分析》(硕士论文),汪茹;

31.2020, 《中国一流大学“拔尖计划”本科生科研经历、科研收获及其关系的探析——基于133位“拔尖生”学情自述的文本分析》(硕士论文),孙世轩;

30.2020, 《小学生作业厌倦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教育硕士论文),翟毅斌;

29.2020, 《小学新手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H小学新手班主任为例》(教育硕士论文),潘晓可珂;

28.2020, 《中小学“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硕士论文),姜澄;

27.2020,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成效研究——基于南京F中的个案分析》(教育硕士论文),李韦唯;

26.2019, 《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某校财商系学生为例》(教育硕士论文),戴厚平;

25.2019, 《分层教学中“下位”标签感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南京某校为例的实证探析》(教育硕士论文),耿聪;

24.2019.《中国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教育硕士论文),胡荃荃;

23.2019, 贯通式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基于群体比较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硕士论文),梁慧云;

22.2019, 《中国研究型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与评价要素研究——基于国际分析与本土访谈的分析》(硕士论文),蒋春荣;

21.2019, 《“拔尖计划”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11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分析》(硕士论文),钱莉;

20.2018, 《学校德育文化中的学生责任认知情况及其与责任行为的关系研究——以南京市某中学九年级学生为例》(教育硕士论文),贾超;

19.2018, 《教师的数学文化能力对其数学教学行为的影响》(南京师大教育硕士论文) ,胡梦尧;

18.2018, 《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素养及其对数学教育信念的影响》(南京师大教育硕士论文),蒋奇;
17.2018, 《学科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参与研究——基于南京大学SERU调查的分析》(硕士论文),吕文静;

16.2018, 《沉默的外在表现与思维的内在参与:大班课堂下中国学生学习特征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大学通识课程为例》(硕士论文),陈鑫;

15.2018,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学习质量:学习投入的视角——基于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的两维度考察》(硕士论文),王安悦;

14.2017, 《大陆和台湾地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化素养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曾倩倩;

13.2017, 《独立学院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六所独立学院的问卷调查》(硕士论文),邵然;

12.2017,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硕士论文),董杭;

11.2017, 《“心智-美德”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参与研究》(硕士论文),许丹东; 

10.2016, 《高校学术团队管理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刘珊珊;

09.2016, 《课堂环境对本科生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N大学物理学科平台课的个案分析》(硕士论文),陆云;

08.2016,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参与的关系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个案》(硕士论文),张惠;

07.2015,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个人认识论信念与学习风格的关系研究——基于N大学的实证分析》(硕士论文),钱凯;

06.2015, 《拼音在汉语作为第二外语(CSL)教学中的作用》(硕士论文),Danie Ednie-Lockett(澳大利亚);

05.2015,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参与研究——基于N大学的调查分析》(硕士论文),汪小燕; 

04.2015,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化能力的研究——基于南京本科生就读经历的调查分析》(硕士论文),李娜娜;

03.2014, 《学习投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南京大学的个案实证分析》(硕士论文),韩民扬;

02.2013,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研究”——基于南京大学的个案实证分析》(硕士论文),邓文超;

01.2012, 《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个案》(硕士论文),王乃艳;


科研项目

30.2024-2027,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人工智能赋能视角下“拔尖计划”本科生的深度学习:内涵再构、影响机制与提升策略,主持人;

29.2024-202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委托课题:世界顶尖人才能力形成与成长规律研究,主持人;

28. 2020-2022,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面向未来的探索: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主要参与人;(已结题)

27. 2020-2020,南京大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研究专项”: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26. 2018-2020,江苏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深层学习及相关影响要素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25. 2018-2020,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中国一流大学“拔尖计划”本科生的深层学习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24. 2016-2017,南京大学教学研究课题:2016年度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情调查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23. 2016-201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重点课题:中国研究型大学“拔尖计划”学生的发展成效及学习环境对其的影响机制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22. 2016-2017,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2016年度调查研究(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研究,即SERU项目),主持人;(已结题)

21. 2014-2016,南京大学青年创新科研团队培养项目(即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文化省思与中国学生学习的深度变革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20. 2014-2016,南京大学2014年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南京大学学科平台课的学习质量调查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19. 2014-2016,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学习环境对其的影响机制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18. 2013-2014,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2013年度调查研究(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研究,即SERU项目),主要参与人;(已结题)

17. 2012-2014,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学习的深度变革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16. 2011-201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苏省本科生学习经历的调查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15. 2011-2012,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2011年度调查研究(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研究,即SERU项目),主要参与人;(已结题)

14. 2010-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验的比较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13. 2010-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12. 2009-2011,基教司委托专项研究课题: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现代化实践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11. 2009-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课题: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状况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10. 2009-201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我国经验借鉴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09. 2009-201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础教育与经济现代化--北欧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08. 2008-2010,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基金培养项目:学习视阈下的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07. 2008-201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基于学习创新的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06. 2008-2009,教育部重点专项资助课题: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05. 2008-2010,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文化转型的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04. 2007-2008,江苏省软科学课题: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委托研发的制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03. 2006-2007,全国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02. 2004-2005,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培养基金项目: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主持人(已结题)。

01. 2003-2005,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习创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出国(境)经历

12.2018, 香港大学(HongKong University)C9+1 Innovation and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Research Univerisities, HongKong。

11.2015,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Wisconsin University-Madison)公派访问学者(1 year), Madison, USA。

10.2014, 韩国高等教育协会“PIN Conference 2014 Korea, Seoul, Korea; Keynote speaker。

09.2014,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 Seoul, Korea。

08.2014,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September-November),Seoul, Korea。

07.2013,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April-September),Seoul, Korea。

06.2013,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orea Foundation of Advanced Study)“理解中国系列论坛”,Seoul, Korea。

05.2013, 日本同志社大学(Doshisha University)“第六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Kyoto, Japan。

04.2012,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alifornia University, Berkeley) SERU会议,Berkely, USA。

03.2012,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March-September),Seoul,Korea。

02.2009,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July-October),Newcastle,Australia。

01.2008, 美国圣约瑟夫大学(Saint Joseph's University)短期访问学者(July- August),Philadelphia,U.S.A。


国内会议

51.2024,  北京大学教育论坛第299讲:“在现代”情境中理解中国教育的文化性,北京(北京大学);(受邀报告)

50.2024,  第二十届中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长沙(湖南大学);(大会分论坛报告)

49.2024,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天津;(大会分论坛报告与论坛点评)

48.2024,  纪念《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十周年曁第三届高等教育青年学者论坛,苏州(苏州大学);(大会报告与论坛点评)

47.2023,  新时代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资助培养研讨会,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大会报告)

46.2023,  教育学科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研讨会曁教育强国建设智库联盟成立大学,杭州(浙江大学);(大会报告)

45.2023,  第四届江苏省数学教育学术年会,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大会报告主持)

44.2022,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学者论坛报告)

43.2022,第十九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会分论坛沙龙研讨)

42.2022,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江苏高教》2022年学术研讨会,常州(江苏理工学院);(大会嘉宾、大会报告主持)

41.2021, 第十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论坛暨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清华大学);(大会嘉宾、“青年学者面对面”嘉宾及论坛点评)

40.2021, 第三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科学评价学术研讨会,南京(南京大学);(大会主持)

39.2021, 第六届终身教育新视野学术论坛, 南京(江苏开放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38.2020, 第五届终身教育新视野学术论坛, 南京(江苏开放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37.2020, 《江苏高教》2020学术研讨会大学评价与高等教育发展, 镇江(江苏科技大学);(大会报告主持)

36.202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0学术年会,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会分论坛报告)

35.2020,第十八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 南通(南通大学);(大会分论坛报告、大会分论坛主持) 

34.2020, 应变.探索.重构—大学在线教学学术研讨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33.2019, 2019年度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年会, 无锡(江南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32.2019, 2019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年会,北京(北京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31.2019, 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会议——学生胜任力培养与评价,北京(清华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30.2019, 大学教学创新与一流本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厦门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29.2019, 双一流建设与绩效评价研讨会,上海(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大会主题报告)

28.2019,立足课程教学,对话金课建设”——高等教育高峰论坛,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27.2019,卓越教学与本科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会,武汉(武汉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26.2018, 第四届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南通(南通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25.2018, 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专题研讨会,南京(南京大学); (大会主题报告)

24.2018, 高等教育青年学者论坛, 苏州(苏州大学);(特邀嘉宾并评审及点评会议论文)

23.2018,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南京(江南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22.2018, 北大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北京(北京大学);(大会分会场报告)

21.2017,“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讨交流会,西安(西安交大);(大会主题报告)

20.2017,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福州(福州大学)。

19.2017,两岸四地高校教学发展网络2017年会(CHED),上海(复旦大学);(大会分会场报告)

18.2016,两岸四地高校教学发展网络2016年会(CHE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

17.2016,SERU国际联盟东亚研讨会,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16.2015, 第二届东亚研究型大学学习与教学研讨会,南京(南京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15.2014,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会分会场报告)

14.2014, 第一届东亚研究型大学学习与教学研讨会,南京(南京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13.2013, 2013学习科学研讨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12.2012, 第四届国民素质教育论坛,上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11.2012,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长沙(湖南大学);(大会分会场报告)

10.2011,学习科学与课程教学创新论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09.2011,第四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合肥(合肥学院)。

08.2011,SERU国际联盟首次中国会议,南京(南京大学)。

07.2010,2010年度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南京(南京大学)。

06.2009,全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讨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05.2006,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宁波(宁波大学)。

04.2006,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03.2005,第三届东亚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02.2003,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01.2002,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学术奖励

37.2024,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独立,《中国知网》;

36.2023,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的全国76位教育学作者,独立,《人大复印资料》编辑部;

35.2022,《江苏高教》2021年度“十佳论文奖”,排名第一,《江苏高教》编辑部;

34.2021,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独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33.2021,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优秀成果奖“最佳论文奖”,独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2.2021,2021年度南京大学卓越教师发展奖教金,独立,南京大学;

31.2021,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0.2020,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项目(“社科英才”奖),独立,江苏省省委宣传部;

29.2020,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研究生生涯导师奖,独立,南京大学;

28.2020,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人民政府;

27.2020,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排名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6.2018,南京大学2018年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独立,南京大学;

25.2018,入选2018年度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作者金榜(共46位学者),独立,《人大复印资料》编辑部;

24.2018,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人民政府;

23.2018,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教育研究类)二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教育厅;

22.2017,南京大学首届“郑钢教师教学发展引领者培育计划”,独立,南京大学;

21.2017,江苏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20.2016,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人民政府;

19.2016,江苏省第十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教育厅;

18.2014,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江苏省人民政府;

17.2014,江苏省第九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江苏省教育厅;

16.2012,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南京大学;

15.2011,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14.2011,南京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孔超),独立,南京大学;

13.201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奖,独立,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12.2011,江苏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11.2010,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研究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江苏省社科联;

10.2010,国家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教育部;

09.2010,南京大学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南京大学;

08.2009,南京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高清艺),独立,南京大学;

07.2009,中国第七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06.2009,江苏省第九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05.2008,南京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张涛),独立,南京大学;

04.2008,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独立,南京大学;

03.2005,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培养基金奖励,独立,华东师范大学;

02.2004,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奖学金,独立,华东师范大学;

01.2004,译著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外优秀引进著作奖,独立,国家新闻出版署;

社会兼职

1.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国家专家组成员;

2.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3.江苏省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5.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计划导师;

6.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

7.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培育计划导师;

8.南京市教育家型校长培育计划导师;

9.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指导专家;

10.《远程教育杂志》(C刊)编委会委员;

11.《高校教育管理》(C刊)编委会委员;

12.《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刊)青年编委会委员;

13.《教学研究》杂志社副主编;

14.《复旦教育论坛》(C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刊)、《大学教育科学》(C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C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刊)、《湖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C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期刊外审专家;

教学经历

79.2022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硕士生,独立;

78.2022年秋,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两讲);

77.2023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76.2023年春,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部分博士生),独立;

75.2022年秋,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两讲);

74.2022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73.2022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硕士生,独立;

72.2022年春,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部分博士生),独立;

71.2021年秋,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两讲);

70.2021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硕士生,独立;

69.2021年春,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部分博士生),独立;

68.2020年秋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两讲)

67.2020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硕士生,独立;

66.2020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65.2020年春,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独立;

64.2019年秋,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两讲);

63.2019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62.2019年夏,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教育硕士,独立;

61.2019年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学分),教育硕士,主讲(承担3/8);

60.2019年春,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2学分),本科生,独立;

59.2019年春,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独立;

58.2019年春,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57.2018年秋,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两讲);

56.2018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55.2018年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学分),教育硕士,主讲(承担3/8);

54.2018年春,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53.2018年春,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博士生,独立;

52.2017年秋,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两讲);

51.2017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50.2017年夏,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教育硕士,独立;

49.2017年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学分),教育硕士,主讲(承担3/8);

48.2017年春,高等教育经典名著导读(2学分),博士生,合讲(承担一讲);

47.2017年春,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46.2017年春,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独立;

45.2017年春,大学课程与教学的经典文献导读(2学分),硕士生,独立;

44.2016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43.2016年夏,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教育硕士,独立;

42.2016年春,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41.2016年春,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经典文献导读(2学分),硕士生,独立;

40.2016年春,教育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主讲(承担1/2);

39. 2014年秋,高等教育前沿研究(2学分),博士生,参讲(2讲);

38. 2014年秋,教育学导论(2学分),硕士生,参讲(1讲);

37. 2014年秋,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36. 2014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硕士生,独立;

35. 2014年春,教育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主讲(承担1/2);

34. 2013年秋,大教育学(2学分),硕士生,参讲(1)

33. 2013年秋,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32. 2013年秋,课程·教师·学生专题研究(2学分),硕士生,主讲(承担3/10);

31. 2013年春,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台湾教育博士,主讲(承担3/4);

30.2012年秋,大教育学(2学分),硕士生,参讲(1讲);

29. 2012年秋,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28.2012年秋,教育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主讲(承担1/3);

27. 2012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硕士生,独立;

26. 2011年秋,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25. 2011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海外教育学院硕士生,独立;

24. 2011年秋,教育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主讲(承担1/3);

23. 2011年秋,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硕士生,独立;

22. 2011年春,课程·教师·学生专题研究(2学分),硕士生,主讲(承担1/3);

21. 2010年秋,国际教育发展(2学分),教育博士,主讲(承担1/2);

20. 2010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海外教育学院硕士生,独立;

19. 2010年秋,教育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学分),硕士生,主讲(承担1/3);

18. 2010年秋,教学系统设计(2学分),本科生,独立;

17. 2010年秋,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主讲(承担3/4);

16. 2010年春,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的国际前沿研究(2学分),硕士生,独立;

15. 2009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海外教育学院硕士生,独立;

14. 2009年秋,教学系统设计(2学分),本科生,独立;

13. 2009年秋,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主讲(承担3/4);

12. 2009年春,走进教育学(2学分),本科生,参讲(承担1/9);

11. 2008年秋,教育基本理论与前沿讲座(3学分),硕士生,参讲(承担1/12);

10. 2008年秋,课程与教学的专题讲座(2学分),硕士生,参讲(承担1/3);

09. 2008年秋,教学系统设计(2学分),本科生,独立;

08. 2008年秋,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主讲(承担3/4);

07. 2008年春,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的前沿研究(2学分),硕士生,独立;

06. 2007年秋,教育基本理论与前沿讲座(3学分),硕士生,参讲(承担1/12);

05. 2007年秋,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主讲(承担3/4);

04. 2006年秋,课程与教学的专题讲座(2学分),硕士生,参讲(承担1/3);

03. 2006年秋,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独立;

02. 2005年秋,现代课程与教学引论(2学分),硕士生,参讲(承担1/2);

01. 2005年秋,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本科生,主讲(承担3/4);

荣誉称号

获江苏社科英才荣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