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霞
|
![]() |
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
A.学术论文 207、2024,《构建本研贯通一体化课程新体系》,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25日。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4年第5期全文复印。《教育学文摘》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6、2024,《跨越边界: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探索》(1/6)(CSSCI-202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1期。 205、2024,《培养过程中的条件保障如何影响博士生就读满意度?———基于26所普通高校的调查研究》(2/2)(CSSCI-2024),《研究生教育研究》第3期。 204、2024,《促进抑或阻碍:个人-环境匹配与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3/3)(CSSCI- 2024),《中国高教研究》第2期。 203、2024,《研究生师门互动生成机制及优化路径探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3/3)(CSSCI-2024),《研究生教育研究》第1期。 202、2024,《教育实习支持何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师承诺?———基于西北地区5 所师范院校的调查》(3/3)(CSSCI-2024),《教师教育研究》第4期。 201、2023,《高中学业准备对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2/2)(CSSCI-2023),《江苏高教》第10期。 200、2023,《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2/2),《高教发展与评估》第4期。 199、2023,《助力学业成功:美国一流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新使命、新模式与新支撑》(2/3)(CSSCI-2023),《外国教育研究》第3期。 198、2022,《跨学科学习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表现吗》(3/3),《高教探索》第6期。 197、2022,《美国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运行特征与启示———以4所顶尖大学为例》(3/3),《高等理科教育》第2期。 196、2022,《学生主体、多元参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本科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3/3),《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期。 195、2021,《博士生为什么延期?———国外博士生毕业时间影响因素研究》(2/2)(CSSCI-2021),《江苏高教》第4期。 194、2021,《博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压力源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2/2)(CSSCI-202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7期。 193、2021,《改革开放40 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变迁与发展逻辑》(2/2),《高教探索》第3期。 192、2021,《美国高校人文学科专业结构研究:现状、演进及优化策略》(2/2)(CSSCI-2021),《比较教育研究》第11期。 191、2021,《融合嵌入: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研究》(3/3)(CSSCI-2021),《研究生教育研究》第5期。 190、202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硕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2/2)(CSSCI-2021),《中国高教研究》第11期。189、2020,《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还需要完善哪些培养制度》(1/1)(CSSCI-2020),《中国高教研究》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0年第11期全文复印。 188、2020,《守正与创新:论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文化》(2/2)(CSSCI-202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4期。 187、2020,《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分类必修课程设置研究》(4/4)(CSSCI-2020),《高教探索》第9期。 186、2020,《改革开放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发展》(3/3),《黑龙江高教研究》第2期。 185、2020,《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慕课的可持续商业模式》(2/2)(CSSCI-2020),《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184、2019,《研究生课程层次性设计的改革:分性、分层、分类》(1/1)(CSSCI扩展-2019),《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0年第4期全文复印。 183、2019,《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维度:内涵、特征与走向》(2/2)(CSSCI-2019),《研究生教育研究》第6期。 182、2019,《论研究生课程的连贯性设计》(1/1)(CSSCI-2019),《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7期。荣获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论文奖。 181、2019,《研究生课程的衔接性设计:原理、经验与策略》(1/1)(CSSCI-2019),《研究生教育研究》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9年第10期全文复印。 180、2019,《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2/2)(CSSCI-2019),《研究生教育研究》第2期。 179、2019,《对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建议》(2/2)(CSSCI-2019),《高校教育管理》第2期。 178、2018,《从院校服务转向成长收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满意度实证研究》(3/3)(CSSCI-2018),《中国高教研究》第11期。 177、2018,《“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学科专业评价创新研究》(2/2)(CSSCI-2018),《高校教育管理》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9年第3期全文复印。 176、2018,《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50所学校调查数据的分析》(3/3)《当代教育科学》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第3期全文复印。 175、2018,《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主体性及其建构》(2/2)(CSSCI-2018),《现代教育管理》第8期。 174、2018,《“互联网+”时代研究生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策略》(2/3)(CSSCI-2018),《研究生教育研究》第4期。 173、2018,《英国高等教育“教学卓越框架”:形成、实施及评价》(2/3)(CSSCI-2018),《教育研究》第7期。 172、2018,《基于风险的督导:荷兰教育督导的理念与实践》(2/2)(CSSCI-2018),《比较教育研究》第6期。 171、2018,《“英国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述评》(2/2)(CSSCI-2018),《高教探索》第5期。 170、2018,《高水平大学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2/2)(CSSCI-2018),《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8年第4期全文复印。 169、2018,《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学科评价模式的比较分析》(2/2)(CSSCI-2018),《江苏高教》第1期。 168、2017,《“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特征、困境及突破》(2/2)《当代教育科学》第11期。 167、2017,《高校生师互动的本质、价值及有效策略》(2/2)(CSSCI-2017),《江苏高教》第11期。 166、2017,《诊断与改进: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研究》(2/2)(CSSCI-2017),《全球教育展望》第9期。 165、2017,《试析美国校外辅助项目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2/2)(CSSCI-2017),《比较教育研究》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7期全文复印。 164、2017,《大学教学中心工作有效性评估框架与方法研究——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经验与启示》(2/2)(CSSCI-2017),《江苏高教》第3期。 163、 2017,《博士专业质量评价的创新:基于NRC第三次评价模式的分析》(2/2)(CSSCI-2017),《研究生教育研究》第1期。 162、2017,《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2)(CSSCI-2017),《教育研究》第1期。 161、2016,《课程·教学·科研:斯坦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评析》(2/2)(CSSCI-2016),《高教探索》第11期。 160、2016,《荷兰高等教育认证发展研究》(2/2)(CSSCI-2016),《教育研究》第9期。 159、 2016,《大学文化视野下卡内基梅隆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研究》(2/2)(CSSCI-2016),《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2期。 158、2016,《艺术教育在美国中小学的困境与出路——美国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的发展》(2/2)(CSSCI-2016),《比较教育研究》第3期。 157、2016,《美国“校外辅助项目”质量标准建设:以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为例》(2/2)(CSSCI-2016),《外国教育研究》第1期。 156、2016,《荷兰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2/2)(CSSCI-2016),《高教探索》第1期。 155、2015,《社区伙伴关系发展:美国校外辅助项目支持中小学校教育质量改进的行动与经验》(2/2)(CSSCI-2015),《教育科学》第6期。 154、2015,《面对儿童校外成长中的风险——美国“校外辅助项目”的发展及教育意义》(2/2)(CSSCI-2015),《比较教育研究》第12期。 153、2015,《美国大学新教师社会化的经验和启示》(2/2)(CSSCI-2015),《黑龙江高教研究》第12期。 152、2015,《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促进策略》(1/2)(CSSCI-2015),《中国高教研究》第11期。 151、2015,《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1/3)(CSSCI-201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10期。 150、2015,《构建师生为本的教学支持系统——加州理工学院教育服务新视角》(2/2)《教育评论》第8期。 149、2015,《美国大学生写作素养培养研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2/2)(CSSCI-2015),《现代大学教育》第4期。 148、2015,《大学文化作用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特征分析》(2/2)(CSSCI-2015),《现代远距离教育》第3期。 147、2015,《哈佛大学博士生中期考核特点与启示》(2/2)(CSSCI-2015),《研究生教育研究》第5期。 146、2015,《学习投入度调查: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新视角》(2/2)(CSSCI-2015),《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 145、2015,《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2/2)(CSSCI-2015),《高教探索》第5期。 144、2015,《美国研究型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大学文化差异性的分析》(2/2)(CSSCI-2015),《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 143、2015,《设计和组织的后现代意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与教学流变——基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分析》(2/2)(CSSCI-2015),《现代大学教育》第2期。 142、2015,《美国研究型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基于大学文化社会性的分析》(2/2)(CSSCI-2015),《电化教育研究》第3期。 141、2015,《大学生参与式学习质量的评价理念》(2/2)(CSSCI-2015),《现代教育管理》第2期。 140、2015,《大学文化创新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转折的历史考察》(2/2)(CSSCI-2015),《现代大学教育》第1期。 139、2015,《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相关性》(2/2)(CSSCI-2015),《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138、2015,《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新思维》(2/2)(CSSCI-2015),《比较教育研究》第1期。 137、2014,《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1/1)(CSSCI-2014),《中国高等教育》第23期。 136、2014,《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外部体制机制分析》(1/1)(CSSCI-2014),《中国高教研究》第11期。 135、2014,《加快建设江苏高水平大学的对策思考》(1/2),《大学(研究版)》第10期。 134、2014,《人才强校: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2/2)(CSSCI-2014),《江苏高教》第4期。 133、2014,《大学文化视野下麻省理工学院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研究》(2/2)(CSSCI-2014),《中国高教研究》第9期。 132、2014,《香港高等教育经费管理机制》(上)(2/2),《世界教育信息》第8期。 131、2014,《香港高等教育经费管理机制》(下)(2/2),《世界教育信息》第8期。 130、2014,《英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研究》(2/2)(CSSCI-2014),《外国教育研究》第2期。 129、2014,《麻省理工学院学业指导体系研究》(2/3)(CSSCI-2014),《江苏高教》第2期。 128、2014,《外国知名大学的优质教学中心建设》(2/2),《教育评论》第7期。 127、2014,《管理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相关性探究:基于莱斯大学的启示》(2/2)(CSSCI-2014),《现代远距离教育》第4期。 126、2014,《大学文化重构视野下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历史考察》(2/2),《高等农业教育》第9期。 125、2014,《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2/2),《扬州大学学报》第5期。 124、2013,《美英澳三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1/2)(CSSCI-2013),《中国高等教育》第4期。 123、2013,《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2/2),《大学》第4期。 122、2013,《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1/2)(CSSCI-2013),《江苏高教》第1期。 121、2013,《从就业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与改革的思考》(1/2),《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1期。 120、2012,《澳大利亚教师教育及其课程标准的改革》(1/2)(CSSCI-2012),《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 119、2012,《近十年中英高等教育研究回顾》(1/1),《大学》第9期。 118、2012,《埃利奥特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实践》(2/2)(CSSCI-201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8期。 117、2012,《课程的通用性设计:能力导向的课程修正》(2/2)(CSSCI-2012),《现代远距离教育》第4期。 116、2012,《从历史走向未来: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理念探析》(2/2),《大学》第8期。 115、2012,《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1/2)(CSSCI-201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期。 114、2012,《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研》(2/2)(CSSCI-2012),《江苏高教》第3期。 113、2012,《美国州立大学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2/2),《大学》第5期。 112、2012,《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之路》(2/2),《高教发展与评估》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第8期全文复印。 111、2012,《美、英、澳三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动向分析》(2/2)(CSSCI-2012),《外国教育研究》第3期。 110、2012,《芝加哥大学教学助理制度的理念及启示》(2/2),《大学》第2期。 109、2012,《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路径》(2/2),《兰州学刊》第2期。 108、2012,《复杂性科学视阈下的网络课程研究》(2/2)(CSSCI-2012),《远程教育杂志》第1期。 107、2012,《澳大利亚高校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2/2)(CSSCI-2012),《高教探索》第3期。 106、2011,《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1/2)(CSSCI-2011),《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105、2011,《英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1/2)(CSSCI-2011),《比较教育研究》(CSSCI-2011)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第2期全文复印。 104、2011,《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课程修正》(1/2),《教育发展研究》(CSSCI-2011)第4期。 103、2011,《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2/2),《高等理科教育》第3期。 102、2011,《回顾历史教学法: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创新途径》(2/2),《复旦教育论坛》(CSSCI-2011)第6期。 101、2011,《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思考》(2/2),《同济教育研究》第2期。 100、2011,《保障平等 追求卓越》(2/2),《课程·教材·教法》(CSSCI-2011)第12期。 99、2011,《新世纪中外课程改革的政策分析》(1/2),《教育科学研究》第3期。 98、2011,《试论复杂性教育理论的脉络结构和意蕴》(2/2),《现代远距离教育》(CSSCI-2011)第4期。 97、2011,《美国高校师资的国际流动:流入与流出》(2/2),《外国教育研究》(CSSCI-2011)第8期。 96、2011,《网络课程开发的后福特主义重构》(2/2),《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1)第1期。 87、2011,《美、英、澳三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2/2)(CSSCI-2010),《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8期全文复印。 95、2010,《大学课程国际化中教师的参与》(1/1)(CSSCI-2010),《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94、2010,《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1/2)(CSSCI-2010),《江苏高教》第1期。 92、2010,《美国工程领导力教育的理念与实践》(2/3)(CSSCI-2010),《高教发展与评估》第5期。 91、2010,《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经验及我国的对策》(1/2)(CSSCI-2010),《全球教育展望》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1年第3期全文复印。 90、2010,《塑造世界公民:麻省理工学院教育全球化的理念与策略》(2/2)(CSSCI-2010),《中国大学教学》第11期。 89、2010,《江苏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2/2)(CSSCI-2010),《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 88、2010,《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2/2)(CSSCI-2010),《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全文复印。 87、2010,《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全球化的改革及其启示》(3/3)(CSSCI-2010),《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 86、2010,《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设计》(1/2)(CSSCI-2010),《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 85、2010,《深化江苏省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1/2),《大学》第10期。 84、2010,《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2),《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6期。 83、2009,《课程理论之分析》(1/1)(CSSCI-2009),《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5期索引转载。 82、2009,《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1/1)(CSSCI-2009),《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7期全文复印。 81、2009,《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用性的培养融入课程》(1/2)(CSSCI-2009),《比较教育研究》第6期。 80、2009,《新世纪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及启示》(1/2)(CSSCI扩展-2009),《外国中小学教育》第8期。 79、2009,《国际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践创新》(1/2),《江苏教育研究》第5期。 78、2009,《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谈大学国际化的应对之策》(2/2)(CSSCI-2009),《全球教育展望》第10期。 77、2009,《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课程政策设计的视角》(2/2)(CSSCI-2009),《比较教育研究》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1期全文复印。 76、2009,《反思目标,回归本质——本科工程教育问题分析与改革对策》(2/2)(CSSCI-2009),《江苏高教》第4期。 75、2009,《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浅析》(2/2)(CSSCI-2009),《外国教育研究》第5期。 74、2009,《促进技术转移和应用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2/2),《大学:研究与评价》第9期。 73、2008,《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改进的商榷》(2/2),《高等理科教育》第5期。 72、2008,《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专业援助》(1/1)(CSSCI-2008),《教育科学研究》第12期。 71、2008,《打破传统桎梏,变革教学模式》(1/2)(CSSCI-2008),《中国高等教育》第18期。 70、2008,《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本科教学——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2/2)(CSSCI-2008),《中国大学教学》第7期。 69、2008,《美国大学与企业研发合作的立法、拨款与运作机制》(1/2)(CSSCI-2008),《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 68、2008,《创新型大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2/2)(CSSCI-2008),《江苏高教》第1期。 67、2007,《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1/1)(CSSCI-2007),《教育发展研究》第11期。 66、2007,《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1/1)(CSSCI-2007),《高等教育研究》第2期。 65、2007,《研究型大学成功实施本科课程教学的三个环节》(1/2),《大学·研究与评价》第9期。 64、2007,《斯拉特瑞:现代课程理论的批判与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构建》(1/1),《课程研究》第1期。 63、2007,《通过专业援助促进研究性学习质量的提高》(1/1)(CSSCI-2007),《外国教育研究》第9期。 62、2007,《对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一些思考》(2/2),《大学·研究与评价》第4期。 61、2007,《从“剑桥现象”探究英国产学研合作机制》(2/3),《高教研究与探索》第4期。 60、2006,《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1/1)(CSSCI-2006),《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 59、2006,《Is Our Classroom an Ecological Place》(1/1),《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1,No.1. 58、2006,《“9· 57、2006,《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过程、困难及其它》(1/1),《教育探索》第1期。 56、2006,《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美国“富布赖特计划”评说》(2/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6期。 55、2005,《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1/1)(CSSCI-2005),《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 54、2005,《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援助策略》(1/1)(CSSCI-2005),《课程·教材·教法》第9期。 53、2005,《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1/1)(CSSCI-2005),《比较教育研究》第10期。 52、2004,《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发展与评价》(1/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51、2004,《从课程文本的变化看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1/1)(CSSCI-2004),《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 50、2004,《从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理解课程》(1/1)(CSSCI-2004),《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49、2004,《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障碍的探究》(2/2),《现代中小学教育》第11期。 48、2004,《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1/1),《教育探索》第12期。 47、2004,《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1/1),《教育科学研究》第12期。《教育文摘周报》 46、2003,《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1/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2期摘录。 45、2003,《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1/1),《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44、2003,《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1/1)(CSSCI-2003),《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 43、2003,《高中生应有怎样的技能素养》(1/1)(CSSCI-2003),《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 42、2003,《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1/1)(CSSCI-2003),《教育评论》第2期。 41、2003,《课程实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1),《教育科学研究》第3期。 40、2003,《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1/1)(CSSCI-2003),《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 39、200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评价》(1/1)(CSSCI-2003),《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38、2003,《课程开发:含义、性质和层次》(1/1),《教育探索》第5期。 37、2003,《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1/1)(CSSCI-2003),《全球教育展望》第6期。 36、2003,《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1/1),《学科教育》第7期。 35、2003,《皮亚杰的新生物学世界观与转变课程思想的丰富隐喻》(1/1)(CSSCI-2003),《比较教育研究》第8期。 34、2003,《建构课程的新理念》(1/1)(CSSCI-2003),《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 33、2003,《现代课程研究及其方法论》(1/1)(CSSCI-2003),《外国教育研究》第8期。 32、200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2/2),《教育实践与研究》第9期。 31、2002,《再造教育的文化: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1),《教育参考》第1期。 30、2002,《21世纪英国高中课程取向探究》(1/1)(CSSCI-2002),《外国教育研究》第1期。 29、2002,《课程评价:类型和模式》(1/1),《课程研究》第4期。 28、2002,《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1/1),《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4期。 27、2002,《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1/1)(CSSCI-2002),《外国教育研究》第6期。 26、2002,《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1/1)(CSSCI-2002),《教育评价》第6期。 25、2002,《耗散结构理论与后现代课程范式》(1/1)(CSSCI-2002),《全球教育展望》第7期。 24、2002,《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概念重建活动》(1/1)(CSSCI-2002),《全球教育展望》第10期。 23、2001,《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界定》(1/1)(CSSCI-2001),《全球教育展望》第1期。 22、2001,《为成功而学习》(1/1),《课程研究》第1-2期。 21、2001,《课程行动研究:理念、基础与需要》(1/1)(CSSCI-2001),《教育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2001,《课程改革及其基本问题》(1/1),《课程研究》第4期。《教育文摘周报》 19、2001,《对课程行动研究的思考》(1/1)(CSSCI-2001),《课程·教材·教法》第6期。 18、2001,《一种后现代课堂观》(1/1)(CSSCI-2001),《全球教育展望》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 17、2001,《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1/1)(CSSCI-2001),《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 16、2001,《课程设计取向研究》(1/1),《江苏教育研究》第11期。 15、2001,《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演变》(1/1)(CSSCI-2001),《全球教育展望》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2001,《解读课程行动研究》(1/1),《上海教育》第14期。 13、2000,《从教育领域的危机谈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1/1),《江苏教育研究》第1期。 12、2000,《对21世纪师范教育的思考》(1/1),《现代教育论丛》第1期。 11、2000,《瑞典新的高中课程及改革特点与分析》(1/1),《课程研究》第1-2期。 10、2000,《意大利的教育及存在的问题》(1/1),《学科教育》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 9、2000,《从教学的缺失谈课堂的革命》(1/1)(CSSCI-2000),《教育科学》第3期。 8、2000,《当前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困难和问题》(1/1)(CSSCI-2000),《外国教育研究》第3期。 7、2000,《20世纪末德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动向》(1/1),《学科教育》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教育文摘周报》 6、2000,《我们需要进行课堂的革命》(1/1),《香港现代教学论坛》第3期。 5、2000,《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教育选择》(1/1)(CSSCI-2000),《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 4、2000,《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1/1)(CSSCI-2000),《外国教育资料》第6期。 3、2000,《20世纪末瑞典义务教育课程革新的理念与举措》(1/1)(CSSCI-2000),《比较教育研究》第6期。 2、2000,《英国基础教育学科解析(上)》(1/1),《学科教育》第11期。 1、2000,《英国基础教育学科解析(下)》(1/1),《学科教育》第12期。 (2000年以前略去) B.学术著作 38、2023,《研究生课程:现实问题与改革策略》(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37、2023,《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3)》(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6、2022,《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2)》(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5、2021,《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1)》(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4、2020,《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0)》(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3、2019,《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2、2019,《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1、2018,《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0、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9、2018,《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研究:高质量的秘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8、2017,《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7、2017,《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6、2017,《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助理制度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5、2017,《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4、2015,《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3、2013,《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2、2013,《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1、2012,《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2,《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19、2011,《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8、2010,《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2008,《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旅程》(参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16、2008,《课程与教学论》(合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15、2007,《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独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14、2004,《课程与教学概论》(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3、200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参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2、2003,《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体制》(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1、2003,《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参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0、2003,《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独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2001,《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2000,《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修订本)》(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7、2000,《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6、1998,《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5、1998,《教育大辞典(合编本)》(参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4、1996,《当代教育改革》(参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1995,《女性人格建构学》(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1994,《课堂教学艺术论》(参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1994,《中国教育大系》(参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以前略去) C.科研项目 53、2024-2026,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 52、2023-2024,江苏省高等教育图谱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51、2023-2024,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50、2022-2023,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49、2021-2022,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48、2021-2022,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监测年度报告2022,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47、2020-2021,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46、2020-2021,江苏省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45、2019-2020,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46、2018-2019,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史,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45、2018-2019,2018-2019学年南京大学研究生发展年度报告,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委托课题,项目负责人。 44、2018-2021,“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文科“百层次”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 43、2017-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 42、2018-2019,“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平台设计与应用”咨询项目,江苏省电化教育馆,项目负责人。 41、2018-2019,江苏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学习经历调查研究,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之一。 40、2016-2017,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 39、2016-2017,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改研究课题,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 38、2015-2017,高校学科专业评价现状与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项目负责人。 37、2015-2017,基于证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比较研究,江苏省基础教育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重大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 36、2014-2016,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项目负责人。 35、2014-2016,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项目负责人。 34、2013-2015,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发展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研究课题,项目负责人。 33、2012-2013,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教育部委托专项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32、2012-2016,中国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项目负责人。 31、2012-2014,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科研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负责人。 30、2012-201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关键问题,项目负责人。 29、2011-201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高水平大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28、2011-2012,南京大学“985工程”三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项目负责人。 27、2010-201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26、2010-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9-2012,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企校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 25、2009-2011,基教司委托专项研究课题: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现代化实践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24、2008-20101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我国经验借鉴研究,项目负责人。 23、2008-2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研究,项目负责人。 22、2008-201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础教育与经济现代化:北欧五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负责人。 21、2008-200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产、学、研、政府合作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20、200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基金专项课题《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子项目负责人。 19、2007-2008,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委托研发的制度研究,项目负责人。 18、2006-2008,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建设自主创新的教师队伍,项目负责人。 17、2006-200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16、2004-2006,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课程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创新,项目负责人。 15、2004-2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项目:《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对沿海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要参加者。 14、2003-2005,香港华夏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资助项目:研究性学习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13、2003-200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和实施,项目负责人。 12、2002-2004,教育部师范司委托研究项目:新世纪师范院校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11、2002-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后现代主义与课程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10、2002-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普通高中课程的比较研究,主要参加者。 9、2001-200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负责人。 8、1999-2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世界课程改革研究,主要参加者。 7、1998-2000,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当代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 6、1995-1998,国家教委委托研究项目:教育大辞典(合编本),主要参加者。 5、1995-1997,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项目负责人。96SJB880013 4、1995-199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3、1993-199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教育,主要参加者。 2、1993-1994,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的中学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1、1990-1994,国家教委委托研究项目:中国教育大系,主要参加者。 (1990年以前略去) D.荣誉与获奖 39、2024,南京大学优秀党员。 38、202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37、2020,《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 36、2020,《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研究生培养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 35、201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4、2019,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 33、2018,《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江苏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 32、2018,《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美国大学为例》,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第一。 31、2016,《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第一。 30、2016,《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一。 29、2015,《中外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 28、2014,《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 27、2014,《中外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第一。 26、2014,《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江苏省第九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立。 25、2012,《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独立。 24、2011,《21世纪课程理论系列研究》,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独立。 23、2011,第二期“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 22、2011,《美国工程领导力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江苏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二。 21、2011,《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独立。 20、2010,《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委托研发的制度研究》,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 19、2010,第一期“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 18、2010,《校本专业支援:院校合作共建学习社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一。 17、2009,《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委托研发的制度研究》,江苏省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一。 16、2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5、2008,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14、2007,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13、2006,《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 12、2006,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1、2005,《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独立。 10、2005,《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教育学会奖(1994-2004)二等奖,独立。 9、2004,《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独立。 8、2003,江苏省“333工程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7、2001,《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修订本),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独立。 6、2001,《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5、2001,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4、1999,《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3、1998,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1998,《教育学》,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2/3。 1、1993,1960-1991年瑞典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江苏省第二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1990年以前略去) 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省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学经历
荣誉称号
先后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