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来
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
电子邮箱: wangyunl@nju.edu.cn
个人简介: 教育研究院原院长,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原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兼任教育部高等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质量保障组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已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100余篇(部),主持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次获得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指导120余位学生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
课题组主页:
研究方向

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科研成果

代表成果

A、学术论文

140.王运来.这样走过“来时的路”——江苏高校师生在建党初期的历史功绩述要[J].《江苏高教》,2021(07)

139.王运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喻”三维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当代意义[J].《江苏高教》,2020,(12):87-94.

138.王飞,王运来.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全景——平衡“双建设”、张扬学术性、强化品格治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6):76-81.

137.彭召波,王运来,倪娟.校企合作视角下江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20,(09):111-114.

136.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治校作用怎样科学发挥——一项基于知识分子类型的解释学分析[J].《江苏高教》,2020,(07):1-9.

135.沈瑞林,王运来.“新医科”建设逻辑、问题与行动路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12):69-73.

134.孙冬玲,王运来.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标准和特色培育[J].《高等教育评论》,2019,(02):167-181.

133.吴东照,王运来.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的策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0,(01):91-96.

132.王锋,王运来,刘志江.“双一流”内涵建设的最大困境及突围探究[J].《江苏高教》,2020,(01):24-30.

131.王运来,高慧敏,谢雯.试谈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的三次探索[J].《江苏高教》,2019,(12):41-48.

130.吴东照,王运来,操太圣,陈炜.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89-93.

129.王运来.金陵大学人才质量之四维论要[J].《大学教育科学》,2019,(05):13-15.

128.陈晓清,邹冬云,陈谦,王运来.欧盟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和挑战——基于欧盟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执行效果的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9,(18):16-22+44.

127.陈晓清,邹冬云,陈谦,王运来.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创新举措及实施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3):65-70.

126.吴东照,王运来.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教资源低丰度地区高教园区建设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01):3-8.

125.王飞,王运来.中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困境的文化根源考察[J].《江苏高教》,2019,(02):28-34.

124.朱燕菲,王运来,吕林海.一项针对“空心”大学生缘何“空心化”的质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132-138.

123.张玥,王运来.全面抗战时期国立大学发展与校长管理风格的分析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8,(08):87-91.

122.王飞,王运来.新中国的大学校长职业发展模式:基于政府话语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05):68-73.

121.张玥,王运来.抗战时期大学发展的四大危机及应对——基于校长治校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15-119.

120.王世岳,王运来.公平取士的制度逻辑——以宋代乡试解额制度为例[J].江苏高教,2018,(05):54-59.

119.熊岚,王运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学型教授系列岗位的聘任与晋升[J].高教探索,2018,(04):39-44.

118.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治理能力论:从能力的制高点到能力的落脚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4):54-59.

117.王飞,王运来.逻辑与维度:大学之所以一流的显性表达与理性支点[J].大学教育科学,2018,(02):19-25+123.

116.王运来.中国情境下的学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评《中国高校学术创业:影响因素·实现机制·政策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18,(02):137.

115.王飞,王运来.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分类发展[J].学术探索,2018,(02):138-145.

114.王锋,王运来.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围城之困”的理性思辨——基于教育依附理论的视阈[J].现代教育管理,2018,(01):36-42.

113.全守杰,王运来.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的文本及行动转化研究——以香港3所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24-29.

112.丁建洋,王运来.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以“诺贝尔井喷现象”为切入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7,(10):63.

111.全守杰,王运来.香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特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6):117-124.

110.王运来.黄质夫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体系[J].生活教育,2017,(10):10-11.

109.王飞,王运来.教师的哲学:仆人与主人之间的权衡[J].当代教育科学,2017,(02):13-17.

108.倪亚红,王运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江苏高教,2017,(02):7-10+15.

107.王飞,王运来.大学治理:基于业务特征、组织结构、管控方式与外部环境匹配的示意性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7,(01):22-29.

106.王运来,李运庆.王德滋:山石磊落自成岩[N].中国科学报,2016-06-27(008).

105.王飞,王运来.“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大学教师科研与教学逻辑关系撷谈[J].中国大学教学,2016,(05):15-18.

104.杨奕枫,王运来.美国补救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变迁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6,(02):20-27.

103.朱玉山,王运来.法国大学外部治理权力的历史嬗变与价值追求[J].高教探索,2016,(03):46-52.

102.王飞,王运来.描述·阐释·呈现:大学教师科学研究三部曲[J].当代教育科学,2016,(03):18-22.

101.李红惠,王运来.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认同机理[J].复旦教育论坛,2016,(01):65-71.

100.全守杰,王运来.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38-42.

99.王飞,王运来.大学教育的本义及其大学校长的理性治校——一个基于“理念性事业”的分析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16,(01):33-38.

98.李红惠,王运来.民国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15,(06):28-34+108.

97.王运来.大国人才战略的时代之问——从民国时期建设一流大学“四大道”谈起[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7):58-67+81.该文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全文收入《最新成果集萃》。

96.白强,王运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矛盾审视与政策化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80-185.

95.王运来,全守杰.论教育家的服务社会思想——以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服务社会思想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1-4+9.

94.王运来.民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撷要[J].现代大学教育,2015,(03):86-92+113.

93.王运来,王飞.自在·自为·自由——论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主体性[J].江苏高教,2015,(03):8-12.

92.王运来,全守杰,陈滔娜.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问题研究——基于中国15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1):1-5.

91.郑永进,高慧敏,王运来.教育博士研究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5):57-62.

90.丁建,王运来.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以“诺贝尔井喷现象”为切入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4,(09):25.

89.王飞,王运来.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内涵新解[J].江苏高教,2014,(02):98-99.

88.李联明,陈晓清,王运来.技术的冲击与高等教育的伟大实验——MIT校长拉斐尔·莱夫的大学发展观解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2):67-69+80.

87.全守杰,王运来.从“大学符号”到“乐队指挥”——德国大学校长与大学内外部的关系及其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97-102.

86.王飞,王运来.元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性解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01):16-21.

85.王飞,王运来.从“体制外主体性”走向“体制内主体性”——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构筑之内外转移[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80-85.

84.王飞,王运来.元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性解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2,(04):29-34.

83.王飞,王运来.共同治理视野下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9.

82.王飞,王运来.大学对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基于大学校长办学主体性之价值的阐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630-633.

81.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文化环境治理[J].江苏高教,2012,(05):54-55.

80.王运来.改良风俗推动进步维护正义——郭秉文的现代大学文化引领思想新探[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2:5.

79.王飞,王运来.论民国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社会态势[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04):11-16.

78.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法律环境治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2,(13):3-5+8.

77.丁建洋,王运来.嫁接与自主:日本大学文化的发展逻辑——日本大学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形成的文化学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3):43-50.

76.王飞,王运来.制度拯救:大学“去行政化”及其合法性的复归——基于组织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02):51-55.

75.王飞,王运来.从“官场主体性”到“学场主体性”——教育家办学语境下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的转向[J].学术探索,2012,(03):155-159.

74.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概念·历史·职业[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49-154.

73.王飞,王运来.构建大学校长话语符号系统的“第四空间”[J].社科纵横,2011,(11):135-139.

72.王飞,王运来.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兼论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J].大学教育科学,2011,(05):40-44.

71.王运来,王飞.论民国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5):138-141.

70.全守杰,王运来.美国大学校长角色的嬗变及其动力——兼论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制度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1,(08):116-120.

69.全守杰,王运来.德国大学模式在中国的理念分野与实践生成——基于“北蔡南马”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03):52-57.

28.王飞,王运来.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路径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1,(05):28-31.

67.王运来.学术与事功平衡——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蠡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6-23.

66.张玥,王运来.大学校长任职内的角色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1,(03):36-38.

65.王运来,刘洁,朱雯.ECTS运作的内部规则与外部保障[J].阅江学刊,2009,(01):63-67.

64.王运来.从英美名校的大学文化看创新人才的形成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09,(02):91-94.

63.张大良,王运来.从平衡到融通:南大本科教育的传统与创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64-75+84.

62.王运来.三院嵯峨 钟山之英——金陵大学的历史贡献透视[J].高教研究与探索,2008年第3期。

61.张大良,王运来.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8-12.

60.王运来.给建筑浇注一点文化[J].高教研究与探索,2007年第1期。

59.王运来.科学辩证创新前瞻——匡亚明的人才观的特征[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8-21.

58.王运来.留洋学者与南雍学术[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4):1-7.后选入美国圣约翰大学《华文研究集刊》.

57.王运来.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并重[J].《南京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05.

56.王运来.大学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N].《光明日报》2005915.

55.王运来.以必胜信念成就伟业[N].《光明日报》2005915.

54.王运来.四个平衡 铸就辉煌[J].《民国南京学术人物传》,2005,南大出版社.

53.王运来.善于守成 敏于革新[J].《民国南京学术人物传》,2005同上.

52.张大良,王运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2-23.

51.张虎生,李联明,王运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本科教学与启示[J].江苏高教,2004,(05):115-117.

50.刘会胜,王运来.我国应当增设副学士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4):31-33+38.

49.王运来,吴辉阳.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74-79.

48.王运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三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2,(01):33-34.

47.王运来.“女禁”开后气象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46.王运来.1952年前后的南京大学[N].《光明日报》,2002,(522);《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527).

45.王运来.“东风西风中国结——赛珍珠与南京大学[N].《光明日报》,2002,(41);《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48).

44.王运来.秀绝金陵第一声青年陶行知的求学与执教生涯[N].《江苏教育报》,2002,(150).

43.王运来.秀绝金陵第一声——陶行知与南京大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517).

42.王运来.风云际会在南雍[J].《高教研究与探索》,2002,(01).

41.王运来.清风明月一劲松[J].《世界》,2002,(10).

40.王运来.耄耋恢恢乡国篇——文理大师顾毓琇追记[N].《华人时刊》,2002,(11).

39.王运来.国外是如何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2,(610).

38.王运来.南京大学历史上的中国之最[N].《新华日报》(整版),2002,(517);《南京日报》,2002,(519).

37.王运来.高瞻远瞩揽英才——郭秉文与南京大学香港[N].香港《大公报》,2002,(412)

36.王运来.科学之光严济慈——严济慈与南京大学[N].香港《大公报》,2002,(429)

35.王运来.科学启蒙开新知[N].香港《大公报》,2002,(430).

34.王运来.群英荟萃在《学衡》——学衡派与南京大学[N].香港《大公报》,2002,(51).

33.王运来.危难之际兴学业[N].《光明日报》,2002,(17).

32.王运来.《南京大学百年回眸》上、下,分别载《高教研究与探索》2001年第12期。

31.王运来.顾毓琇:百年南大的同龄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222.

30.王运来.世界物理女王吴健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229.

29.王运来.高瞻远瞩揽人才[N].《光明日报》,2001,1231.

28.王运来.略论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办学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04):38-41.

27.王运来.试析教育产业化的不可行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0,(06):14-17.

26.王运来.论大学课程国际化[J].辽宁教育研究,2000,(10):44-46.

25.王运来.论历史上科举制度在国外的重大影响[J].晋阳学刊,2000,(03):90-92.

24.王运来.江苏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特点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0,(02):140-145.

23.王运来.试论江苏高等教育主体的近代化[J].民国档案,2000,(01):96-102.

22.王运来.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教育产业化的非适宜性[J].教育发展研究,1999,(09):67-69.

21.王运来.清末江苏留日热潮探析[J].江苏高教,1999,(03):94-97.

20.王运来.五四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01.02).

19.王运来.三江师范学堂首任校长质疑——兼谈“总教习”“监督”内涵之变化[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83期。

18.王运来.罗家伦主持中央大学[J].《民国春秋》19984.

17.王运来.大学改革与发展巡礼[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第2期转载.

16.王运来.南京大学推行课程国际化的成就与反思[J].1996.入选“大学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之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被收入香港浸会大学出版的同名论文集.

15.王运来.文明校园与校园文明[N].《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版1996105.

14.王运来.近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版1996216.

13.王运来.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校长始末[J].《民国春秋》1996年第4.

12.王运来.科举制度的四大历史功能初探[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7-14.

11.王运来.试谈我国高教史研究的现状和走势[N],1995.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第4期转载.

10.王运来.急切呼唤两康工程[N],《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版1995615日。 

09.王运来.邓演达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探析[J].被美国《历史文摘》选摘.

08.王运来.中外高教史的一些启示[J].江苏高教,1995,(06):76-78.

07.王运来.存史·教化·资治——第三届高校校史研讨会述要[J].江苏高教,1993,(05):75.

06.王运来.邓寅达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

05.王运来.金陵大学对于中国农业之贡献[J].1993.入选第二届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苏教育史志资料》1993年第一册.

04.王运来.论邓演达的反蒋军事活动[J].晋阳学刊,1993,(04):81-88.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9期全文转载。

03.王运来.从金陵大学看中国的教会学校[J].教会大学与文化交流,1991.

02.王运来.近代中国留学大势透视[J].晋阳学刊,1990,(01):79-84.

01.王运来.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与考核[J].江苏高教,1988,(02):32-35.

B、学术著作

26.20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百年史》,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5.2017,《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王运来、李运庆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4.2014,《道与术: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国家一般课题“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研究”(BIA090045)

23.201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史》,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2.2010,《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1.2010,《江苏教育名人录》,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07,《江苏教育史》(当代卷),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2005,《逝去的大学》,参编,同心出版社。

18.2005,《民国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17.2004,《诚真勤仁 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个人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6.200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史》,南京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15.2002,《南京大学百年史》,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14.2002,《南京大学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之一。

13.2001,《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个人专著,人民出版社。

12.2000,《南大逸事》,辽海出版社,合著。

11.2000,《群英谱》南京分卷,参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0.1999,《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参编,学习出版社。

09.1996,《江苏高校十年》,参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08.1995,《走向辉煌——今日南京大学》,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07.1993,《师范群英光耀中华》,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06.1992,《南京大学史》,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05.1992,《南京大学校友英华》,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04.1992,《中国高等学校变迁》,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3.1992,《江苏省当代教育人名录》,参编,河海大学出版社。

02.1989,《南京大学大事记》,合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01.1989,《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授录》,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C课题项目

12.“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劣势与方式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

11.“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江苏样本之行动研究”,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立项。

10.“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转型发展研究”(GJK2019022) ,国家教育考试科研项目2019年度课题立项,重点项目。

09.“教育家办学导向下大学校长治理能力提升机理研究”(BIA170216),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王飞主持,王运来排名第二,2021年7月已结题。

08.“王德滋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王运来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协等国家专项课题,已于2017年结题。

07.“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研究”(BIA090045),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2015年获得“良好”等级(证书号:34393),已结题。

06.  江苏省高等教育史研究,2011-2012,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05.  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南大模式”,2011年南京大学985项目。

04.《南京大学名家学术丛书》编撰, 985 重点项目( 2009 年)。

0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成长规律研究——以南京大学杰青教师为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9 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  B-a/2009/01/016 

02. 先进文化在高等学校的百年传播:以江苏地区为中心进行考察,201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课题批准号: 10JDJNJD156 

01.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9 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课题批准号: BIA090045 
D、学术获奖

14.2020年12月,《民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撷要》(论文),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3.2020年,指导的曹鸿骅(江苏省优秀专硕导师)硕士论文《新时期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导师:王运来、葛军)获得“2020年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

12.2019年《师范生公教育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与吴东照等合得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11.201812月,《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著作),与李运庆合得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0. 2017年,《民国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考察》,与李红惠(中国高教学会优博导师)合得广西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09.2015年,《元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性解析》,与王飞合得云南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08.2015年,王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研究》(李红惠,中国高教学会优博导师)获得中国高教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王教授获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07.201211月,《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06.2011,《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05.2008,《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为书系之一),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04. 2005,《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获山东省优秀图书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专著三等奖、江苏省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03.2003,《南京大学百年史》,获得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集体)。

02.2002,《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 二等奖、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01.2001,《江苏高等教育近代化特点探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

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等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质量保障组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

教学经历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