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兰
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
电子邮箱: yuxiulan@nju.edu.cn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法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著有《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被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期刊译成英文发表,被《新华文摘》转载,多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主要学术兼职: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课题组主页:
研究方向

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

科研成果

代表成果

A. 学术论文

110.鞠法胜,余秀兰.寒门学子向学动力的生成机制和校园体验[J].北京社会科学,2024,(12):88-100.

109.焦佑希,余秀兰.增益还是损抑?Z世代互联网使用及其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11):60-73.

108.夏晓飞,石允剑,余秀兰.高职分类招生政策的演变、执行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4,(15):46-53.

107.刘铖,余秀兰,云如先.优绩主义陷阱的本土检视:从“上下有别”到“先赋应得”[J].社会,2024,44(04):26-56.

106.袁旦,余秀兰.新高考改革促进了大学新生适应吗?——新高考政策认同对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J].复旦教育论坛,2024,22(04):5-15.

105.吴易林,余秀兰,倪颖,等.“3+1+2”新高考选科行为的分化及其功利化释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3(03):76-82.

104.余秀兰.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中国情境中的探索与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06):20-37.

103.凌伊,焦佑希,郭仕豪,余秀兰.“优生”即“优师”?——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任教中小学的匹配与挑战[J].江苏高教,2024,(03):33-43.

102.余秀兰.济困育人:新时代发展型资助的探索[J].终身教育研究,2023,34(06):11-19

101.余秀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23(09)

100.任可欣,张洪泰,安晓菲,余秀兰.动态匹配: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经历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06)

99. 袁旦,唐敏,余秀兰.新高考科目自选政策对高中-大学教育衔接的影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01)

98. 欧阳宁,凌伊,余秀兰.惯习滞后:低年级直博生学业不适的表现及形成机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01)

97. 郭仕豪,余秀兰.人文社科博士生假“科研悟性”的实质与成因.高等教育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22(9)

96. 鞠法胜,刘卫平,余秀兰.文化资本“失灵”:“蹲族”青年的现实表征和生成逻辑[J].青年探索,2022(04)

95. 余秀兰.社会变迁中的我国农村学生教育获得[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4)

94. 田杰,余秀兰.爱的烦恼:第一代大学生代内教育帮扶的影响及其机制[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02)

93. 蔡翮飞,余秀兰.高校的学业支持与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青年研究,2022(02)

92. 郭仕豪,任可欣,余秀兰.研究生同辈科研“合作难”的现状、成因与破解.中国高教研究,2022(03)

91. 康琪琪,刘裕,余秀兰.研究生心理危机从产生到化解的历程研究——基于有真实经历研究生的访谈.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1)

90. 蔡翮飞,余秀兰.高校学业指导之审思:理论意蕴、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1)

89. 田杰,康琪琪,余秀兰.抽薪止沸:什么样的危机事件会扩大为“校闹”?——基于24个学校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21(11)

88. 余秀兰.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民众教育心态.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1)

87. 宗晓华,余秀兰,谢鑫.追求有温度的指标: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德育之维.江苏高教,2021(10)

86. 郑琼鸽,余秀兰.个人-组织匹配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5)

85. 任可欣,余秀兰.生存抑或发展:高校评聘制度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学术行动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21(08)

84. 蔡翮飞,余秀兰.工具理性和表达理性下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窄化”问题的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21(06)

83. 郭仕豪,余秀兰.研究生为什么会“选题难”?——基于6个前因变量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4)

82. 田杰,康琪琪,余秀兰,倪娟.中小学校长为何望“险”兴叹?——基础教育领域风险形成及治理困境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21(03)

81. 田杰,余秀兰.从赤字视角到优势视角:第一代大学生研究述评.重庆高教研究,2021(05)

80. 余秀兰.父母社会背景、教育价值观及其教育期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

79. 孙荪余秀兰.美国高校学业指导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7)

78. 任可欣余秀兰王世岳.“先生存后发展”:N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行动逻辑分析.高教探索,2020(07)

77. 蔡翮飞余秀兰刘小瑜.贫穷限制了想象?寒门大学生社会认知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0(04)

76. 郑琼鸽余秀兰.地方高校教师创业型角色认同的过程机制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20(02)

75. 余秀兰. 普通教育抑或职业教育:教育价值观视域下的选择. 高等教育研究2020(1)

74. Yu Xiulan and Han Yan.How Humble Families Produce “Successful Descendants”—Class Advanc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52: 301–320, 2019

73. 孙荪、余秀兰.国外本科生科研评价方式的比较分析.江苏高教,201911

72. 蔡翮飞、余秀兰.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现实与愿望——基于中国10所大学的分析.高教探索,20196

71. 余秀兰、宗晓华.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特征与评价.江苏高教,20192

70. 蔡翮飞、余秀兰.残障学生大学学习经历的重新解读——基于心理资本的认知框架.中国特殊教育,20191

69. 余秀兰.大学毕业生为何偏爱跳槽.人民论坛,20191中)

68. 余秀兰关注质量与结果:我国教育公平的新追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67. 余秀兰一流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一流本科,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

66. 余秀兰. 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基于城乡教育分化视角的分析,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 (教育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65. 陈举、余秀兰. 知识隐喻与大学知识生产的制度构建,现代大学教育,2018(4)

64. 余秀兰、韩燕. 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的阶层突破,高等教育研究,2018(2)

63. 蔡翮飞、余秀兰. 残障大学生感知的学业支持对学习经历影响研究,教育评论,2017(12)

62. 余秀兰. 从单数到复数:高等教育学多元发展的思考,江苏高教,2017(10)

61. 龚雪、余秀兰. 我国近15年高校教师研究热点 与脉络演进,高教探索,2017(2)

60. 孙杨、张红霞、余秀兰、龚雪、李文. 大学-高中协作共同体与基础理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基础教育,2016(5)

59. 余秀兰、张红霞、龚雪、孙杨、李文. 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反思:以J中学与N大学的“准博士培养站”为个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

58. 周菲、余秀兰.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教育研究,2016(2)

57. 张泳、余秀兰. 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弱势群体”何去何从:基于学术职业发展的审思,教育发展研究,2016(1)

56. 余秀兰、白雪. 向农村倾斜的高校专项招生政策:争论、反思与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16(1)

55. YU Xiulan. From Passive Assimilation to Active Integration: The Adaptation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to Citi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8(2): 92-104, 2015

54. 丁婷婷、余秀兰、龚雪. 大学生学业拖延类型的比较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5(10)

53. 熊静、余秀兰. 研究型大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学习经历差异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5(2)

52. 龚雪、余秀兰. 美国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科学,2015(1)

51. 余秀兰. 女性就业歧视发生的机会结构,甘肃社会科学,2014(6)

50. 余秀兰. 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高等教育研究,2014(7)

49. 余秀兰. 男女平等就业:多视角的解读与比较,江淮论坛,2014(5)

48. 许家涛、余秀兰. 以日常反抗日常:女性应对就业歧视的试,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2)

47. 余秀兰. 女性就业政策保护与歧视的困境与出路,山东社会科学,2014(3)

46. 余秀兰. 教育与社会性别角色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3(5)

45. 周菲、余秀兰. 高等教育与农村女性的有限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3(8)

44. 熊静、余秀兰. 逃离科研: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研究生学术生态,教育学术月刊,2013(8)

43. 余秀兰、牟宗鑫、叶章娟、王娜.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女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6)

42. 余秀兰. 女大学生就业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6-18-(A-08)

41. 余秀兰.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

40. 余秀兰. 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1(10A)

39. 余秀兰. 认同与容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再生与强化,高等教育研究,2011(9)

38. 余秀兰. 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高等教育研究,2010(8)

37. 余秀兰. 应对风险社会:教育的顺应与变革,复旦教育论坛,2010(4)

36. 余秀兰. 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35. 戴艾芳、余秀兰. 西部师范院校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向的调查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9(6)

34. 孔祥梅、余秀兰. 沟通理性视角下的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煤炭高等教育,2009(3)

33. 余秀兰. 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发达国家的理念及其嬗变,比较教育研究,2009(1)

32. 余秀兰. 教育改革的风险及其防范,教育发展研究,2009(3)

31. 余秀兰、龚放、张红霞、曲铭峰. 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来自全国八所一流大学的观点,高等教育研究,2008(7)

30. 余秀兰. 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江苏高教,2008(5)

29. 余秀兰. 乡土化?城市化?——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江苏教育研究,2008(4)

28. 余秀兰. 社会弱势群体教育支持政策解读——以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为例,青年研究,2008(3)

27. 余秀兰. 社会公平与学校教育,江苏教育,2008(3)

26. 余秀兰. 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江苏高教,2007(1)

25. 余秀兰. 两种“教育伦理问题”研究方式比较,陈桂生. 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 李运庆、余秀兰. 民工子弟的消费与闲暇,学习与实践,2006(6)

23. 余秀兰. 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6(2)

22. 余秀兰. 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5)

21. 余秀兰. 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教育的应为与难为,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0. 余秀兰. 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弱势,上海教育科研,2005(3)

19、余秀兰. 城乡二元结构的再生产——对1978年至1990年代末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2B)

18. 余秀兰. 教育的另种功能:再生产,高教研究与探索,2004(3)

17. 余秀兰. 城乡孩子的语言差异:一种文化资本的传承,南京社会科学,2004(8)

16. 余秀兰. 高考中的城市偏向——十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15. 余秀兰. 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新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4(1)

14. 余秀兰. 高教大众化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教育发展研究,2002(1)

13. 余秀兰.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新中产阶级,(香港)世纪中国·世纪周刊·中国研究(电子版),2001(4)

12. 余秀兰. 大学创新精神的丢失,江苏高教,2001(5)

11. 余秀兰. 教育改革的代价,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10. 余秀兰. 略论教育消费,高等教育研究,2000(3)

09. 余秀兰. 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3)

08. 余秀兰. 走出高等教育扩张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困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3)

07. 余秀兰. 要正确估计老百姓的教育投资能力,教育发展研究,1999(9)

06. 余秀兰. 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机会均等问题,江苏高教,1999(1)

05. 余秀兰. 追求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上海高教研究,1998(12)

04. 余秀兰、唐民.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限制,江苏高教,1997(1)

03. 余秀兰. 谈高校德育的功能,上海高教研究,1996(2)

02. 余秀兰. 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过去、现在与未来,高等教育研究,1995(5)

01. 余秀兰. 略论“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

B. 学术专著

06. 余秀兰.跨越田野的希望:中国农村教育观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05. 孙俊华、宗晓华、余秀兰.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04. 余秀兰等. 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03. 龚放、张红霞、余秀兰、曲铭峰. 教授上讲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02. 余秀兰. 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01. 余秀兰. 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C. 译著

01. [美] 肯尼斯·A·斯特赖克(Kenneth A.Strike)、乔纳斯(Jonas F.Soltis). 教学伦理(The Ethics of Teaching)(第五版),黄向阳、余秀兰、王丽佳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科研项目

19.202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发展型资助理论与实践研究”(X-A/2023/04 ),主持人

18.20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困难学生社会互动中情感能量的形成机制研究”(BIA230183), 主持人

17.2022-, 南京大学新时代文科卓越研究计划“中长期研究专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南大模式探索,共同主持人

16.2020-202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选课题: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报告·教育(2020-NDCSJ-02-03),主持人

15. 2019-2021,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教育领域风险点特征与防范机制研究(AFA190009),子课题负责人

14. 2019-2020,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双一流背景下高水平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GZZ19_025),主持人

13. 2017-20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农村教育观念、观念变迁及农民子女教育获得研究(BAA170019),主持人。

12. 2016-202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民众教育价值观及高等教育需求研究(16JYB010),主持人。

11. 2013-2016,江苏省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子项目: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研究,参与人。

10. 2009-201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主持人。

09. 2007-2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子课题“教育的社会风险与预警机制”,参与人。

08. 2006-2008,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主持人。

07. 2005-,教育部重点项目:大学教授讲授本科教学的调查,参与人。

06. 2005-2006,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问题,主持人。

05. 2004-2005,教育部委托项目: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前瞻,主要参与人。

04. 2001-20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青年项目):文化再生产:素质教育中亟待关注的问题,主持人。

03. 2001-2003.南京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文化资本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主持人。

02. 1999-2000,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社会变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主持人。

01. 1996-1998,南京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机会均等问题,主持人。


学术获奖

14. 2022,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民众教育心态》(论文)

13. 2021,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奖成果:《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论文)。

12. 2020,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论文)。

11. 2018,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论文)。

10. 2012,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 ,获奖成果:《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论文)。

09. 2011,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教授上讲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著作)(3/4)。

08. 2011,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奖成果:《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著作)。

07. 2007,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奖成果:《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论文)。

06. 2006,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著作)。

05. 2005,南京大学第五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04. 2005,江苏省高教学会第七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03. 2001,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2. 2001,江苏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奖。

01. 1999,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3)。

社会兼职

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经历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