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
电子邮箱: hzhang@nju.edu.cn
个人简介: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科学教材与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育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曾任南京大学课程建设与评价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教育、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教育与文化。培养各类硕士和博士生120余人。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科学究竟是什么》《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合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合著)。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主编。
课题组主页:
研究方向

科学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教育与文化。

科研成果

一、主要在研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中国农业科技史的中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研究——教育重演论再认识”。课题编号:BHA210154


二、近年来学术研究论文:


1. 张红霞、石雷先、周忠和.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理念与特色[J].天津师范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12).

2. 张红霞.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A].周忠和、郑永和主编.追寻科学之本[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4.

3. 薛仪婷,张红霞.“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跨学科学习参与对学习收获的影响——跨学科认知的调节效应[J].中国远程教育,2024(6):15-24.

4. 张红霞,郁波.“探究”到“实践”:国际科学教育理念的认识论转向与本土应对[J].教育研究,2023,(7):66-80.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23,No.11)

5. 张红霞.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探究实践”核心素养——基于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启示[J].人民教育,2023,(7):70-74.

6. 马冠中张红霞.美国科学教材编写的决策依据、评估标准和评估服务[J].课程˙教材˙教法,2023,(7).153-159.

7. 谢鑫,张红霞.“自由”抑或“规制”能缓解“空心”?——高校学习环境对本科生目标感的影响机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06):47-55.

8. 张红霞.我国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思维陷阱。著名《知识分子》公众号,原创板块,2022,9,27。阅读量3.6万。点赞170人。

9. 吴易林,伍宗和,张红霞.“安所遂生”:港澳台大学生在内地高校求学的自我呈现——以N地区为例[J].高教探索,2022(05):104-111.

10. 周志辉,张红霞.学长指导在教师指导与本科生科研投入关系中的中介影响——科研任务认知挑战度的调节作用.中国高教研究,2022(7):48-54.

12. 朱铁壁,张红霞.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及对策研究——结合五省15所高职院校评价结果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9):86-95.

13. 顾晔,张红霞.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科学本质内容的研究——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为例[J].化学教学,2022,(1):21-26

14. 王柱国,张红霞.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育?——基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典型案例》的内容分析[J].成人教育,2022,42(06):32-4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全文转载2022年第10期

15. 谢鑫,张红霞.大学何以使学生立志——高校教育支持对本科生人生目标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01):76-82.

16. 周志辉,张红霞.学长指导在教师指导与本科生科研投入关系中的中介影响——科研任务认知挑战度的调节作用 中国高教研究,2022(7):48-54.

17. 谢鑫,张红霞.走出“空心” :大学生人生目标感发展研究述评[J].教学研究,2021(11):55-64.

18. 谢鑫蔡芬张红霞.因“志”施教:不同求学动机的PhD需要差异化培养吗?——来自中、美、英、德四国学术型博士生调查的证据[J].高教探索,2021(06):70-80.

19. 张红霞、施悦琪.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评估的理念与策略:聚焦科教融合[J].江苏高教,2021(6):15-24.

20. 谢鑫、王世岳、张红霞.哈佛大学通识课程实施:历史、现状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21(3):100-106.

21. 刘梦星,张红霞.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走向与改革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1):117-124.

22. 张红霞.从近现代大学组织特点看科教融合体制建设之逻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20-29.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2021(2):109-116.

23. 张红霞.博士生“三个意识”的养成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 2020 (05): 29-33.

24. 刘梦星,张红霞.论全人教育视域下“审计人”素质课程架构的整合设计[J].教学研究,2020,43(03):60-66.

25. 张红霞,施悦琪.中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究竟该如何测评[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论文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20.pp.195-201。

26. 张红霞.“美德导向”的根源与前途:“中国学习者悖论”再考查[J].复旦大学教育论坛,2019(1):51-59.

27. 施悦琪、钱蕾、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研究生专业关系初探——基于2015年卡内基分类数据库[J].江苏高教,2019(8):119-124.

28. 谢鑫、张红霞.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属性和基本架构[J].江苏高教,2019(7)32-39.

29. 吴易林、张红霞、谢鑫.民族院校本科生双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A].国际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国际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历史、理论、政策与实践》.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11:358-371.

30. 许丹东,吕林海,张红霞,顾亚琳,邵然.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学术经历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03):60-66+112.

31. 张殷,罗星凯,张红霞.科学教师批判性思维倾向与课堂行为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8):59-68.

32. 王世岳,张红霞.作为符号的通识教育:以德国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03):77-84.

33. Qi Lu, Hongshia Zhang and Bing Wei. (2018) An Exploration of the Variety of Teachers’ VNOS in China: Does the “Step Over Development” Approach Effective? Asian and Pacific Science Education.(被HPS&ST note 引用).

34. Dongsheng Wan, Bing Wei, & Hongshia Zhang. Impact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View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Science and Education,2018.(SSCI).

35. 曲铭峰,张红霞,陆琪,吕林海,万东升,郁波. 小学科学教师中庸思维与科学观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35,2017,(3):94-103.

36. 张红霞、万东升、薛仪婷,PISA2015 中国学生科学成绩下滑特点及原因探讨[J].教育生物学杂志,Vol.5,2017,1):1-9.

37. 杨宾峰、张红霞、许丹东.辅导员的个性特质对大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分析——基于大学生期望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7(3).

38. 孙杨、张红霞.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路径构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3):54-65.

39. 孙杨、张红霞.基于学科本体论的“双一流”建设路径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40. 张殷、张红霞、罗星凯。一种基于培训需求的科学教师分类方案探索[J].教育科学,2017(2):35-40。

41. Hongshia Zhang, Dongsheng Wan. Chapter 1. Status of 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s: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Liang Ling, Liu Xiufeng Ed.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pringer,2016.pp.6-35.

42. Hongshia Zhang, I.H.Shamsi, Iffat Batool, Dongsheng Wan, Bo Yu. (2016) Ten-year Change of Basic Scientific Literacy of Primary Science Teachers in China:Reflection on Training Programs and Personnel Policies.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Education.2016,Vol.3, Issue 3.

43. 张红霞.英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漫谈[J].(“世界一流大学五人谈”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

44. 张红霞.我们离开探究性学习究竟有多远?[J].江苏教育,2016,(31).8-13.

45. 余秀兰张红霞龚雪孙杨李文. 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反思——以J中学与N大学的“准博士培养站”为个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

46. 孙杨、张红霞、余秀兰等. 大学-高中协作共同体与基础理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J].基础教育,2016,(5).

47. 张殷、张红霞、罗星凯。美国科学教育理念的拓展[J].教学与管理,2016,(5):122-124.

48. 周玉霞、张红霞、王嘉敏. 开放教育资源的本地化探索——以慕课应用于农村薄弱学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0).

49. 万东升、魏冰、张红霞. 科学本质教学研究的国际进展与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 2016,(9).


三、获奖情况:

1. 2020 张红霞.美德导向的根源于前途——“中国学习者悖论”再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9,(1)。获江苏省第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排名1).

2. 2016年 张红霞 吕林海 孙志凤著.《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1/3).

3. 吕林海、张红霞,2015.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的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2015(9),51-63.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2/2).

4. 2014年张红霞,高抒,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反思[J]. 中国高教研究,2013(4):11-20.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 2012年,论文“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挑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刊登2000多字摘要,全国高教学会内刊《中国教育科研参考》全文转载(首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江苏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据可靠消息,两轮专家评审结果皆为二等奖,而且排名很靠前)。

6. 2011年,获江苏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证书号:110104.

7. 2010年,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2/4)。获奖成果:《教授上讲台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8. 2007年,获江苏省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理论创新类二等奖。获奖成果: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研究》,No.7。

9. 2003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科学究竟是什么》。

10. 2004年,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奖。《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2003年,获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奖成果:论文: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其本土化诠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No.4。

社会兼职

1.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2022版)主编

2.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


教学经历

1.除了注明外,先后独立开设的本科生课程:

院专业课: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全校通识课程:教育的地理学透视;

全校新生研讨课: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方教育比较;

院专业课:教育哲学(与桑新民教授合讲)。


2.研究生课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硕士生,独立开设);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案例(博士生,独立开设);

大学课程与教学(硕士生,独立开设);

高等教育文献选读(合讲课程中的“知识、知识生产与学术职业”单元)


荣誉称号

南京大学-金陵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室首席专家(2020,10——)。

江苏省首届苏教名家(中学理科组)指导教师(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