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溯教院学脉,我们特别连续刊登2021届硕士生的集体回忆(三),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
关于“认识自己”这件事
都说“读书使人明智”,事实上并非如此。倘若读书求学的过程中不加以思考,不常反求诸已,长时间的读书求学只会使人闭门造车,不仅达不到明智的效果,反而令自己更加迷茫。读研三年,尤其最后一年,我觉得读研并未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甚至比本科毕业时要倒退一些。相较本科到硕士阶段的升学,硕士到博士的升学似乎没有那么坚定,期间经历了反复的自我怀疑。近来时常在想,上学于我而言是否成为了一种惯性?
苏格拉底将刻于阿波罗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作为座右铭,认为人生最大的智慧在于自我认知。在中国这种单一化和低容错的升学体制下,多数年轻人没有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也鲜少有机会深入进行自我探寻。虽然我们已经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个体,但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发展,仍较为模糊。由于缺乏对自身的足够了解和系统的发展规划,许多人经历了慌乱的毕业季。
我亦是其中一员,从决心读博到最终录取,当中遭遇了一些困难。无疑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学术能力,但也同时打击了我的学术热情和自信,让我再次反问自己:我是否适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常感到纠结,也思索了许久。尽管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通过观察自己的选择来看,无论适不适合,至少我的内心是想做这件事的。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热爱,需要摒弃外界的声音,回归自己的本心,即使当下还不能看到明朗的未来,但至少可以做好眼前。认识自己,顺应本心,即便过程充满困难,但通过努力得到更高的自我实现,想必也能感到充实与无憾。
谨以一点感悟与诸君共勉,望汝均能找到一生所爱,并为之奋斗。
图 | 毕业合影
求职中修行自我
2020年初,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新冠肺炎”迅速爆发,霎时间“口罩”“隔离”“封城”等字眼铺天盖地袭来,令人猝不及防。谁也没料到,直至我的毕业季,疫情发展态势有增无减,师兄师姐们进行史无前例的线上毕业答辩,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笔面试也因疫情原因而无限延期。即将升入研三的我,在完成毕业论文开题后,感受到求职的潜在压力,便开始着手求职事宜。
我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喜欢或者讨厌什么?变成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的“每日三问”。这一连串的问题令我越想越头大,逐步陷入自我矛盾中,一来想要高薪且能够成长的岗位,二来希望有空闲时间与照顾家庭,但是“万金油”的文科背景似乎支撑不了我的想法。于是我把落脚点放在对于岗位的喜恶上,更准确地说,结合以往实习经历弄清楚自己“讨厌”与“可以接受”的岗位。
就是在这样看似简单的选择中,一步步排除那些我不愿意接受的职业或岗位,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选调生、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上。这是基于综合考虑到体制内工作的薪资、发展空间与自我能力匹配度,大致认识到体制工作的优势之后而做出的最后决定。
不同于求职初期的茫然无措,我一旦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便意味着能够制定细致周密的行动计划,以及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招聘。期间,我在省内辗转多次,一次次接触新的城市,一次次踏上孤独的旅程。经过长达一百多天的备考,近八千公里的飞行距离,体验到人生的低谷,无助与伤感,但幸运的是最终得以上岸选调生。此番过程,我深刻体认:积极调整好心态,增强自身“逆商”,切忌因为接踵而来的失利去否定自身价值等等,这些内在激励的力量是何其重要。
随着求职事宜的尘埃落定,我的三年读研岁月也接近尾声。以毕业论文答辩作为它的句号,再次回想研究生学习与生活时,令人感触的可能是一场生动活泼的讲座,也可能是组会上温馨和睦的学习氛围,这些元素共同承载着我们的记忆。那么求职同样如此,找到工作预示着求职顺利结束,但回想起在重庆轻轨站拖着行李箱挥汗狂奔,在成都火锅店与高中好友促膝长谈,种种事情让整个求职也变得有血有肉,刻骨铭心。
站在二十四岁的关口,抱着感恩的心回看整个求职过程,不得不说,历经求职后,我变得愈加沉稳自如。“求职”提供一个认识自我的机会,既包括源于自我的审视,也有来自外界的评价;同时过程中收获友谊,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关键时刻互相鼓励与支持共度难关;最后求职的过程成为一场名符其实的身心修行,感受过濒临绝望的压力,更品尝到涅槃重生的喜悦,阅尽千帆,只会变得更强大。
图 | 毕业合影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2018年的夏末秋初,听着李健版的《Feeling good》踏入南大,颇有人生加满油重新启程之感。此时以为的平坦大道,暗中布满了许多三岔路口,我依然像杀鹌鹑少女一样,以为那是人生中平凡的一天。
图 | 日常记录
虽然对于自身专业兴趣无多,刚入学时我也曾充满豪情壮志地和导师说今后会选择读博这条路。研一学的课程和本科多有重复,除了小组合作中认真负责的组长楠哥能激发我对教育学一点点的热情之外,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像水一样(字面含义),慢悠悠地滑过。
2019年莫名其妙地选择去美国交流,一开始抱着镀一层“薄金”的想法,也没有选太过高阶的课程。这半年的交流经历没有让我的学术水平有太高提升,但也从诸多方面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念,其中重要的一条:活在当下,及时享乐。印象最深的是期末周赶上感恩节前后,平日里满满当当的memorial library非常空旷,我悲催地准备着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场考试,抹茶拿铁让人彻夜难眠,现在我都无法和星巴克的抹茶和解......
图 | 交流总结
在美国交换期间身边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点荒诞悲喜剧的意思。受大环境小环境影响,俺打消了读博的念头,但仔细回想当时转变的原因,又想不真切了。总之当时一心想扎进互联网和传媒行业,觉得那里才是我施展抱负的天地。那时非常痴迷音乐剧,甚至觉得可以投身于此。在美国进了几次剧院,最大的遗憾是没抢到Hamilton的票。
图 | 日常记录
2020年初幸运地在疫情开始前回国,开始了在家里的超长幸福生活,在米国吃泡面下去的体重又以千百种方式回到身上。当得知不能线下开学后开始胡乱投互联网实习,感谢我的leader老王收留了一个互联网菜鸟(后来发现这或许与他的学校位于我交流学校旁边的州有一定关系)。实习期间受益良多,我很喜欢这份职业,互联网996的氛围与天天乐观积极的我很是般配,以后有机会或许还会试试大厂。那段日子与同部门的小伙伴同甘共苦,良性竞争,互相搀扶,每天都充满干劲(在江南百景图里摸鱼)。
图 | 日常记录
20—21年,回到汉口路22号的日子是快乐的,学业压力近乎为零,南京的各个路口都留下了我吃喝玩乐的身影。这段时间的主线就是和友友们四处打卡,因此有了南京Plog1—15,这其中穿插着秋招春招海投简历,外加在各大考试中摸鱼。
图 | 日常记录
今年春天,各大互联网公司陆续结束招聘后,我终于意识到:哦,我可能找不到工作了,赶紧及时止损,改投别的岗位吧!又开始一猛子扎进各大高校的简历投递中,其中大多数连点水花都没有,少部分也得到了肯定,有过放弃,也不遗憾。没有双清双北双南的履历会限制很多,但那个男人(AYG)曾说:人生的路,每一步都作数。高校实习经历、海外交流经历、新媒体工作经历、国考等无数曾经看似没用的经历给了现在的我一个机会,体验一下北漂的不易。
过去这三年并不算完美,但也不算太坏。自信的我觉得,我想做学术(不,你不想 ?)肯定可以做好,但我去其他任何行业,也一定能够做到top(普信发言)。那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一个超级理性的人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昨晚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我竟在搜索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考研难度(?),一些小火苗是不会熄灭的。人生还长,或许有一天,低敬畏感的我,可以 真正找到敬畏的东西并且为它做出贡献。最黄金的时代总在前方,希望我们都能永葆对生活的热情,祝福大家!
图 | 日常留念
夏日绝句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简媜
北岛曾说:“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人这一生,都在人海里、世事中沉浮,本应尽力宠辱不惊、淡泊处世,但仍忍不住细细体味各种悲欢喜乐,每每遇到良师益友,总想着时间能不能慢些,能不能延长,渴望时光为我们驻留。携友交欢,离别为苦;人生无常,但旅途有终。
研究生三年,我们相聚于一个夏日,又将要分别于另一个夏日,临近离别,惆怅和不舍才如海浪一般将我毫无准备地推至岸边。回想我的三年,又有些许懊悔涌上心头,懊悔我没有与一些同学成为更加亲密的朋友,我的付出与主动性都还远远不够。我大抵是太“忙”了,忙着关注自己,忙到与那么多美好的人与物擦身而过却浑然不知,在此我向所有同学表达我的歉意,倘若未来同学们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依旧是那个开学时与大家说我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
研究生三年来的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书,风格迥异的画。我在手帐里、脑海中记录过、读过、欣赏过一些,但是也路过、忽略过更多。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更加珍惜当下,希望自己别那么匆忙,能更加沉下心来,用真心细细品尝更多感动的心情,欣赏与结交更多可爱的人。与各位同学共勉。
夏日绝句,情谊恒在。
图 | 毕业合影
南大回忆录
图 | 毕业合影
图 | 日常生活
图 | 日常生活
图 | 毕业合影
图 | 校园风景
图 | 校园一角
(图文/教研院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