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教院学脉,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在这篇文章中,2007级博士生徐高明回忆了在南大求学过程中参与的双门楼会议,以及与“三剑客”“三老”的故事。
双门楼会议、三剑客及三老
双门楼会议是我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七年求学期间参加的一次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也是我学术生涯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会议。
图 | 2011年6月,徐高明在鼓楼校区礼堂前留影
2008年秋天,也就是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南京市双门楼宾馆召开纪念江苏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主要是教育部有关部门和省教育厅的领导,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宁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在时任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系主任龚放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系的一批研究生也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
这次会议首先全面回顾了江苏教育30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今后一个阶段的科学发展之路。会议期间,还安排了提问、研讨等交流互动环节,但总体上互动环节的气氛并不热烈。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我和我们教科系的王一军和潘金林两位博士生同学,针对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有关政策问题,轮番提问、表达质疑,并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和建议。由于我们的积极参与,会议掀起了小高潮,并得到了会议现场一位领导的肯定和赞许,他说不愧是南京大学的学生。此后,我们被称为教科系“三剑客”的名声就这样在同学中传开了。
图 | 徐高明博士论文答辩后与导师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合影
双门楼会议以来,我们“三剑客”在一些学术场合和学术研究过程中还始终保持着敢于质疑、善于发声的风格。我想我们能够保持这种风格的最大底气就在于:一方面,我们深受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训的感召,是对南大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我们更直接地受到了教科系“三老”的影响,是濡染观摩之效的体现,是对“三老”风范的弘扬。
所谓“三老”,就是我们教育研究院的三位宝藏老师:龚放教授、冒荣教授和桑新民教授。这三位教授都是南大教育学科的著名学科带头人,分别是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三个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三位教授在南京大学教育学科上的开创性工作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并在全国高教研究界具有不同凡响的学术影响力,素为业界所推重。龚放教授学识宏赡、教化从容,冒荣教授博雅通达、举重若轻,桑新民教授思想深邃、守正求奇。我在南大读书时,他们都亲自为我们授课,他们在“为人”“为师”和“为学”等方面都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是我们教育研究院师生永远的精神财富。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我们跟着“三老”从游,耳濡目染,不学以能,何其幸哉。
图 | 徐高明与龚放、冒荣教授在常州大学合影
在“三老”精神的熏陶下,自从双门楼会议以后,我就始终认为,学术会议必须坚持学术争辩的风气。首先,要让不同的声音都被听到,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2017年11月,“面向203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行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我应邀主持大会分论坛,潘懋元、顾明远、有本章等先生也参加了我们的分论坛。在会上,针对“双一流”建设,作为一位“双非”高校的学者,我就提出,除去“文革”十年,国家持续对少数精英高校进行了长达近60年的重点建设,形成了部分重点大学的“巨婴现象”、路径依赖和垄断性卓越的迷思,破解之策就是要分类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高校,促进各种类型高校的协调发展,实现高校“有差异的平衡而又充分的发展”。我的观点在会上遭到了部分“双一流”高校学者的反驳,好在作为东道主的厦门大学的别敦荣教授拉了一个弯子,打了一个圆场,他说,我们主持人发了一些不是牢骚的牢骚。不管怎样,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我的不同的声音已经被他们听到,并引起了争论,我想多少会触发他们的反思,可能还会影响一些决策,当下分类建设一流高校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同。
图 | 2017年高等教育发展研讨会(图源自网络)
其次,学术会议不是单向的报告会和论文宣读会,而是双向的交流会与讨论会。2022年7月,“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与评价”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江苏理工学院召开,我担任了五个平行论坛中一个论坛的主持点评人。可能由于跟其他四个论坛的大咖主持人比起来,我显得微不足道,或者是跟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有关,是关于高校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是一个具体的微观主题,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参加我们这个分论坛的与会人员最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临时决定,把原来会务组统一安排的集中报告和集中提问的分段式会议方式,改变为每位报告人15分钟演讲,紧接着就进行15分钟的与听众自由讨论,保证演讲者与听众的充分交流。结果我们这个论坛持续了四个多小时,比原计划延长了半个多小时,是五个平行论坛中最后一个结束的,虽然与会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切磋交流,但大家仍感意犹未尽,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研讨效果。
图 | 2022年7月,徐高明在学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然而,正如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指出的那样,现在的学术研讨会与学术研讨渐行渐远,学术研讨会的学术研讨功能已经退化,在很大程度上已沦为一种学术演出活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非学术功能,学术研讨会不是用来研讨的,而是用来宣读、展示和表演的。因此,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再提双门楼会议,其意义就在于,它时刻在提醒我们,既要保持当年“三剑客”的学术锐气,更要重温并弘扬教育研究院“三老”的学术风范。初心如磐,薪火相传,奋楫笃行。
图 | 2011年6月,徐高明在北大楼前留影
作者简介
徐高明,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分别取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高等教育政策、大学课程与教学等研究。现任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州市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等职务。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教科研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7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复旦教育论坛》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为地方政府部门和各类学校起草咨询报告、发展规划等10余份。
(图文/徐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