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溯教院学脉,我们特别刊登教育科学与管理系2001级硕士生查自力与南大教院的故事,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
教育成就我人生之美
查自力
今年是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40周年。四十不惑,如果将南大教育学科比作一位刚步入中年的母亲,我则在她美好的桃李芳华之年与之相遇,而今我亦步入中年。2001年,从大别山南麓湖北黄冈来到百年南大,遁入黉门,问学龚师,至今难以忘却那“金榜题名”的兴奋和“惴惴不安”的忐忑。南大教研院给我的教益良多,成就了我的学校教育之美、家庭教育之美和自我教育之美。
图 | 2001年与同学合影
师生同游之美
在南大,我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吾师龚放教授。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曾用“从游”妙喻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如果说龚老师的才气、视野、情怀、激情、勇敢与奋发等人格魅力折服我“从游”,那么平等的交流与因材施教则是引导我“同游”。他对我学业的指导、人生的指点和受挫的激励构筑了我南大读书的整体图景,成为我难以忘怀的“经师”与“人师”。
图 | 2004年毕业照
图 | 2004年毕业合影
在学业上,还记得龚师带领我们第一次开布鲁贝克的seminar时,我与同学起了争论,他鼓励说,能够引起争论的学术观点说明有影响力。但每当我洋洋得意于自己某个学术观点时,他会及时提醒我,“说真话、说在理的话、说经得起检验的话”。2002年春,我赴新疆支教前,他送我一本笔记本,扉页写满了叮嘱和期望,其中这几句一直激励着我,“当年林则徐以‘戴罪之身’谪戍伊犁,兴修皇渠,撰写成边防俄报告,至今难以忘怀。你赴新疆支教,既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举措,又是人生的难得体验……虽未‘仗剑’,却仍有‘走天涯’的干云豪气。身行万里半天下,希望也相信你不虚此行!”学术需要情怀,读书人以笔为戎,这个笔记本是我后来考博的第一本笔记,之后才有了其他十余本。
图 | 2002年在新疆支教
在漫漫人生路上,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能及时收到来自导师的关心与警醒。我送走六年初恋时,他安慰我,“珍惜过去,继续前行”;在我犯错时,他警醒我,“知畏惧方成人,知羞耻方成人,知艰难方成人”。2014年,龚师荣休,我给他发邮件“写在导师荣休之际”,他回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三乐之一”;我同时考上清华和复旦博士,他说,“十年前选清华,现在选复旦”“转益多师,提升研究方法”。2021年教师节,我在“共同体”师门群献打油诗:
九月今日最芳菲,
犹忆龚师两鬓霜。
聊赠诸君歌一曲,
策鞭唯愿著华章!
他回复,“不忘初心,做好教师,今日同乐!”2022年青年节,他转发短文《年轻》,我反馈心得体会,“抵抗grow old的力量就是grow up,精神上永远向上,向上,再向上!”他秒回,“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当成座右铭”……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忘不了是因为曾经触动过,用教育学的术语讲,这叫唤醒。唤醒了才有真正的成长。
父女对话之美
沐浴师生同游,我渐成一名“教育人”,让我的家庭教育有了对话视角。忘我工作八年后,喜得爱女,开朗活泼、机灵好动、善思好辩,如何教育她曾让我困惑。“你是我爸爸,不是我老师!”她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突然意识到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六岁的一天,在餐厅看到有人闹事,主动跟我谈论“人之初”。
依依:爸爸,你知道人之初,性本什么?
爸爸:你说呢?
依依:性本不知道!
爸爸:怎么这样说?
依依:因为有的人性本善,有的人性本恶。
爸爸:(竖大拇指)孩子,你有这个认识值得表扬。
依依:还有的人小时候性本善,长大后变成性本恶。
爸爸:对的。万事万物不停地在变化。
依依: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小时候表现很好,一直受到孔子表扬,但长大后厌学,不思进取。另一个学生一直受到孔子批评,结果他长大后很好学。
爸爸:你怎么知道的?
依依:书上看到的。我可不想成为性本恶的小孩。
对话让我开始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思考如何因势利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启发我,家庭教育要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既要追求“濡染观摩”的理想效果,更应注重“不求而成”的倾听与对话过程。与孩子七岁时的一段对话,发给龚师,他也惊讶孩子的“见识”。
图 | 女儿与龚放老师及家人在池州
依依:爸爸,能把手机给我看看吗?
爸爸:不可以,地铁上我们可以看看书。
依依:手机也可以学习的。妈妈就是经常看手机。
爸爸:手机学习是碎片化学习,读书才是深度学习。当然,手机中可能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这也是一种学习。
依依: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爸爸:给你讲个例子,前段时间朋友圈都关注到一个话题,教育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龚爷爷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问题,最后写成了一篇论文,发表在《江苏高教》上,还是首篇。你认为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以教师为中心?
依依: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家长学。
爸爸:教与学是一对矛盾。
依依:没有学就没有教,没有教难以学。
安身立命之美
育人先育己。“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自我教育就是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并不断自我革命。作为读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专业与学科,正如龚师所言,专业即王道,学科即家园。读博后,专业让我找到了热爱的力量和精神的皈依,真正明白吾心安处在教育。在复旦熊师的淬炼下,我养成了读经典的习惯。每当读那些经典作家和作品时,我看见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他们也在抚慰我,让我发现教育的洞见之美。这种感觉是如此激动人心,成为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与美好,它承载着我的精神寄托与理想志趣,无论宠辱与去留,沉浮与枯荣,都让我感受到生命之花的绽放。
读博不仅培育了我学术的精进之力与敬畏之心,更砥砺了我的精神品质,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听见了春天竹子拔节的声音”。陈洪捷教授将“寂寞”作为大学的核心特点之一,其实它何尝不是学人的特质。一人一书一世界,邓正来式“寂寞的欢愉”涵养了我关键时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急难险重时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工作实践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和担当。
师生同游让我明白教育即唤醒,父女对话让我明白教育即生长,自我教育让我明白教育即自省。唤醒、生长、自省,即为孔子所主张的教育是“为己”而非“为人”,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内在的精神能力,才能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成就人生之美。
作者简介
查自力,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2001级硕士生,在读期间曾于2002年赴新疆支教。2004年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并获得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图文/查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