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学脉 (十一) | 蔡翮飞:“启程 斩棘 攀越”——我的四年学术之路

发布者:汪琳玥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923

追溯教院学脉,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在这篇文章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蔡翮飞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南大教院的四年学术之路的故事。

 

启程  斩棘  攀越”——我的四年学术之路

20162020年在“Edu·Nju”的日子,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年光,因为有机会以南大人的名义漫步在南大校园、漫步在学术道路之上。源自难得的校园生活、日渐聚合的研究方向以及平和的学术心态。四年里,我还是有着骄傲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追求学术卓越时,虽有重重阻碍,但能悦纳自我,成长与收获亦可及。

 | 2020届毕业合影

 | 2020年毕业合影

翻阅2016828日的日志,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心的方向,心的生活。这很符合当时的心境,是忠于自我的表达,骨子里认为自己是做科研的料’”。自此伊始,开启了读博征程,试图早日找到对高等教育学可探可究的知识领域,并发现研究的兴趣点。记得那天清晨,我带着即将临产的爱人和女儿走在鼓楼校园,为她们介绍了大礼堂、北大楼、图书馆……十点的钟声一响,我立即手捧笔记本电脑去见了余老师。导师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有些,一下子抛给我很多关于读博期间需要解决的难题课后的我明晰,要想顺利毕业真的很难!

掀开201612月至201711月间的日志,记录着第一次在组会汇报”“第一次汇报实证研究论文”“N次汇报博士论文选题”“已确定博士论文选题”……在繁多的日志中,不乏导师严厉的批评、自己停滞不前的懊恼消沉,但更多是导师启迪思维、开拓视野的教诲,还有朋辈之间的学术碰撞。一年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认知在不断强化。我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即是对未知的想象与激情,呈现出自身的思维能力、质疑精神,特别是独立前行的勇气。黑格尔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我们要相信自己,潜能可以被激活、被放大。对于博士生而言,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影响着其对科学研究能够达到何种程度的探究与发现;就我个人而言,虽学疏才浅,但企望愚公能够移山、滴水能够穿石。

四年光阴的度过可谓是路慢慢其修远兮。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需要太多技能,但只能通过挤压时间采取碎片化学习,继而化零为整。之所以如此,缘于有很多本职工作和家庭琐事需要去做,有着立业的身份和成家的责任,都要兼及,是一亩三分田的顶梁柱。在这段学习经历中,有一个需要亟待破解的难题,即如何转变为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就前期经历而言,仅靠课堂的课程是不足够的,抑或说,无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采取的笨办法是:细读、精读、研读导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从中领会何为实证研究的范式,最为便捷的是可以不懂就问。从最初的依葫芦画瓢,到点滴累积,再到导师道出那句我发现你现在很有研究感觉的肯定性话语,我想说的是,拙而不迂,迂而不惰,超越极限,逐小梦圆大梦

 | 同门合影

基于博士前的学习经历,加之窄化的残障主题,想要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难度可想而知,用稿前的不易亦能预见。第一篇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发表于20191月,距离开始读博,时光已悄然流逝两年半。而突破这一限制和导师不无关联。翻开那个时段的日志,老师常对我予以情绪支持和学术指导,这也促使我更加奋进,渐渐学会用较为敏锐的视角看待研究问题。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我也是常常与时间赛跑。比如,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在杭州和济南都是当天往返做的实地调研。那段求知求真的日子很辛苦,但又很快乐、很充实、很满足,没有辜负时代之光!时光留影机更是将其刻在我的记忆中,难以消失。

 | “优博颁奖后与导师合影

时光匆匆,寒暑交迭,四年短暂且必有终结,然而我的学术之路并未停息。南京大学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研院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的毕业典礼致辞一直沁入心中,站在南京大学的肩膀上,我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亮。在未来,续航前行,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享受学术。

 

作者简介

蔡翮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主持完成省级和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主要参与人身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十二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参编)等学术荣誉。

 

(图文/蔡翮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