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教院学脉,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在这篇文章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9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偌寒与我们分享了她在南大教院非全日制读研的故事。
按下重启键
在南大教院非全日制读研的那些事儿
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南大教院开设了教育管理专业。我是2019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刚刚毕业,可谓是侥幸地赶上了这趟“末班车”。南大教院教育管理这个专业呢,招收的是已有工作经验的在职教师,且须是本科毕业满三年之后才可以报考。对于我们这群已经当了多年老师的人来说,重新回到校园当起学生的机会格外珍贵,这无异于给自己的青春校园梦按下了重启键。在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之际,我想写写自己在南大教院非全日制读研的那些事儿,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美好的回忆。
备考2018:汉口路上走千回
说来也巧,我所工作的单位就在南大一墙之隔的汉口路小学。当我在2015年本科毕业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发现这里距离南大如此之近!似乎不与南大发生点故事,不免浪费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次,我看到同事分享了南大教育管理专业的招生简章。当时我就转发了这则消息给我的家人:三年之后,我要考这个专业!
可是备考的过程不再如学生时期那般心无旁骛。作为新入职的新教师,工作的压力迎面扑来。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让我空有考研的壮志雄心,却也在漫漫三年的备考之路上摇摆不定。三年中我一直没有让自己放弃学习英语,但直到2017年,我才真正制定了备考计划。常常在下班之后,我便带着复习资料径直冲进了南大校园,在教学楼的阶梯教室找一个靠着电源插座的空位,一待就待到半夜。短短的汉口路,来来去去走了千百回,唯一让我支撑下去的信念,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学生的身份来到这里。这些不过是作为一个考研学子不值一提的努力,但于我而言实在是一份珍贵的记忆。现在还不免有些怀念那些可以随意进出校门的日子。到了2018年底,我得知了正式考试的考点设在仙林校区,那就需要我在两边校区来回往返。地铁1号线转2号线,路上得留足至少一个半小时才算充裕。第二天考试日,待我出发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等我再踏上汉口路的时候,就算成了!
入学2019:校园生活,兴奋又忙碌
当大家还沉浸在暑假时光的时候,我们的课程已经提前开启。2019年的七月初到八月初,南京的盛夏酷暑难当,逸夫馆的教室里冷气十足。课程从早上八点排到了晚上六点,每周有六天的时间我们都在连轴转。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们在课堂上知道了布迪厄,知道了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自己在一线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享了对教育政策与法律的理解,在心理游戏中加深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在教育管理学课堂上深刻地发现自己对管理学知之甚少……即便课程再忙碌,我们也挤着时间去定了宿舍的同学那里午休,相约下了课晚上去操场跑步,努力打卡食堂的每一个窗口。我盘算好,2020年暑假来上课的时候,我也在宿舍定一个床位,再去游泳馆刷学生卡去学游泳。
图 | 2019年9月参加院、校入学典礼
图 | 2019级教育管理专业线下课程合影
但这美好的憧憬在2020年戛然而止。在1月份结束短暂的线下课程后,由于疫情的蔓延,2020年的暑假我们并没有能再度相聚,只能在云端上起网课了。直至今日,我们全班同学也未能再有机会聚齐,这不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组会2020:一场关于教育研究的历险记
我的导师是汪雅霜副教授。我们班同学跟我一同加入汪老师研究团队的,还有吴梦婷、朱蕾两位同学。汪老师坚持每周开组会,组会的形式是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由于梦婷和朱蕾在市外工作,受疫情影响,我们三人齐全的线下组会也就开了一回,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是一次关于定量方法应用的组会,我们皱着眉头听完了全程,从此以后我都不敢抬头看,仿佛我的天空一会儿出现个“SPSS”,一会儿又出现个“AMOS”。
图 | 2020年1月导师团队教育管理专业线下组会
我的队友们在寒假课程结束后便在网络上参加云组会了。而驻守汉口路的我,每周五晚上只要手上没有紧要的工作要忙,就会来到逸夫管理科学楼报到。一直到2021年教育研究院整体迁往仙林校区之前,汪老师的办公室构成了我研究生生活的绝大部分记忆。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学硕小伙伴,还有后来学科教学专业的师妹们,听到了无数次学习经历的分享,我自己也参与到了小组汇报中来。听网课、读论文、做笔记、编问卷,我会每周把自己的学习内容整理成一份学习汇报发给汪老师。从将统计学作业翻来覆去地修改重写,到将毕业论文选题反复推敲,到不断追加问卷的样本量,再到轮番校对核查数据分析的结果,甚至细节到调整PPT中每一页的字体大小,掐表把控汇报讲述的时间,在汪老师的团队里,我感受最深的词就是——严谨。
图 | 2021年7月在鼓楼校区的最后一次组会
不过除了严肃的学术讨论,欢乐的团建活动我也蹭到了不少。凯瑟琳广场的魅KTV是我们的团建根据地。等我下了班赶上场子,大家的战斗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汪老师会把麦一递:“你来啦!快,点歌!”待到每个人的曲库都唱罢,我们再踱步去荔枝广场的安东鸡美餐一顿,这一天的团建才算圆满结束。
图 | 2021年3月导师团队团建活动
毕业2022:想逃离,又难舍分离
毕业季的痛苦让人想逃离。2022年很快就到了,毕业已进入倒计时,毕业论文仍处于初拟的阶段,工作上的事情也让我忙碌得像个飞转的陀螺。而我挤出时间费尽力气改了14稿后,却在组会讨论中发现之前数据分析的结果出了问题。几乎大半篇论文要重新写!当时的我竟也不知该作何表情,只觉得大脑在燃烧,有一个声音在盘旋:“延毕吧,我写不动了!”后来给了我很大安慰和动力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汪老师,他安慰我现在发现问题总比外审的时候发现问题打回要好;另一个是我的师妹王雅晶,她说她第一次和汪老师一起写论文改了五十几稿,这数字让我觉得我现在才14稿而已,算不得什么。好在,好在,这段疯狂烧脑修改的日子熬了过去,我的毕业论文归档定在了第37稿。丢下包袱,及时止损,马上行动,是治疗焦虑的良方。
图 | 2022年6月院毕业晚会《光阴的故事》
随着南大app上提示了自己已毕业离校,入校开始要走访客通道,我开始意识到分离的脚步近了。在院毕业晚会上,汪老师带着我和何家琪唱完了《光阴的故事》。我想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与大家不一致,因为疫情不是很方便来到学校里,因为有本职工作不能随时参加院里的各项活动,总有一种虽是南大人却游离在状况之外的失落感,好像还没完全到来就已经要离开。但是我们依然在很努力地学习,很努力地在教育行业发光发热,很努力地在珍惜这段校园时光。我已经是非常非常幸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了。这三年的光阴让我与南大教院结缘,让我得以按下学生生涯的重启键。在这里,我认识了非常优秀的老师们,认识了可爱的同学们,参与了许多校里院里的活动,学习到了许多做教育研究的方法,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图 | 毕业合影:管林虹、吴偌寒、雍雅、张明艳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校训精神,“知行合一”的陶行知教育精神,也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再次注入了动力。今后,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继续守好三尺讲台,在工作中保持思考力、行动力,用心、用情爱护我的学生,来回报母校的栽培与教导!
作者简介
图 | 生活照
吴偌寒,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管理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南京市汉口路小学,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曾被评为“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鼓楼区优秀辅导员”。
(图文/吴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