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学脉 (十三) | 牟宗鑫:菜鸟的“升级打怪”之路

发布者:汪琳玥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1016

追溯教院学脉,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在这篇文章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牟宗鑫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南大教院的三年升级打怪之旅。

 

菜鸟的升级打怪之路

抉择·新生

12年前,我从一所双非学校考入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其实这是个很偶然的事件,我本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因为专业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内容,使我萌生了跨考教育学的想法。教育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选择报考时才知道原来教育学还分那么多分支,让人眼花缭乱。之所以选择高等教育学,是因为他的名字,高级。后来也是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余秀兰老师的《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被余老师书中精彩的质性研究方法和展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吸引,抱着维护教育公平的使命感毅然选择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做出了一生最正确的决定。

初入教院,学院先进的教学模式深深地震撼了我。如今在线教学已经在全国大中小学推广,可是10年前,还少有学校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第一次接触是在桑新民教授的《教育哲学》的课堂上,所有作业都是在网上提交,同学们也可以在网络上探讨交流学习问题,老师也在线答疑。这种学习的新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我快速融入了教研院这个大家庭。

学院的老师、同学都非常友善,并不存在外界传言的名校歧视,龚放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高考并不能代表一切,可能有的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好好学习,后来知道了,开窍了,也一样是好学生。龚老师一点教授的架子都没有,有一次上课,龚老师叫我小牟,当时班里有同学起哄,说应该叫老牟,龚老师也并不生气,他还笑着说,对你们是老牟,对我就是小牟。

后来,在同学们的推举和老师的支持下,我担任了教研院2010级的班长。当班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班长要做的不仅是上传下达,关心帮助同学,还要组织活动。活动里最成功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新生篮球赛,一个是新生晚会。这两个活动我都付出了别人不能想象的努力,没有啥运动文艺的天赋的我,作为班长必须以身作则,首先是参加了篮球赛,虽然是替补队员,在我的带领下,我们院拿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好名次,我记得应该是全校第三名吧。其次是在新生晚会上担任主持人,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当主持人,现在看来确实是僵硬可笑,不过还是佩服自己的勇气。晚会结束后,徐芃老师说我表现还不错。可能普通话还可以,福建的舍友听我们家乡话都觉得是普通话。由沈琦同学作词,以相亲相爱一家人为底谱,我们创作了第一首院歌,歌词还是挺不错的。

图|2010年新生晚会

我真正当班长的时间并不长,一年多的时间吧。后来,由于参加了一个中文领航的国际项目,必须与外国人同吃同住,我无法和同学们在一起,很遗憾,只能选择了辞去班长的职务(这又是另一段精彩的故事了)。虽然不当班长了,但是同学们还是习惯叫我老班,比如杨勤同学直到毕业还总是老班、老班的叫,这也说明我这个班长做得还算称职吧。

 

鱼门·蜕变

研一下,正式拜入余老师门下,初进师门,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余老师的对做有意义的研究的要求,因小伙伴多性格内敛而略显沉闷的讨论气氛,这些都让我有些诚惶诚恐。后来由于我们新鲜血液的加入,尤其是我这个男性大熊猫的加入,组会的气氛变得欢乐起来,师门聚餐也变得多了起来。我给师门群起了个组名,叫鱼鱼一大群,这个组名一直延用到今天。师兄师姐们毕业时,我还设计了一个鱼鱼一大群的杯子送给他们,这个杯子是隐形杯,只有加上热水,鱼鱼的图案才会呈现,取意水至清则无鱼,告诫我们不要总是要求最好的环境,在合适的环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讲真话、下真功夫、做真研究,这是我从余老师身上和这些年鱼门学术冒险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

图|师门合影

图|设计杯子草图

在跟随余老师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至今难忘的事情。安德门这是我研究的第一站,它对我们和师兄师姐们是一个独特的地方。余老师当时有一个国家社科课题,是男女平等就业。我们的第一个外派任务就是到安德门市场采访女性求职者,安德门脏乱差的环境让人印象深刻,更深刻的还是那里的求职者,那些女性丝毫不觉得自己被歧视,觉得他们就应该被这样对待,我意识到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在安德门市场,我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掌握了访谈的基本技巧。算是质性研究的入门课程。

图|在安德门市场调研

做质性研究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我在余老师的质性研究课程中选了一个特别敏感的选题,关于大学生信教组织的研究。我和沈琦组成研究小组,装成信教学生,准确的说是对宗教感兴趣且容易被转化的学生。每天晚上跑到隐蔽的住宅里,和他们一起唱赞美诗、分享心情和水果,观看宗教影片。有时我会录音录像,这种感觉就像在做特工。经过我们的努力发现了团契组织的秘密组织的香气,这项研究得到了余老师的认可,余老师说这可以发《青年研究》,但有明显的学术伦理问题,毕竟他们并不知情,所以就此作罢。前不久,我和沈琦说起来这个研究,我们还自夸,现在很多的研究也没有我们研究得那么深入。

图|与同学毕业合影(后中为作者,后右一为沈琦)

在教院的三年,我和同学们先后参与了很多课题,比如SERU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研究、新生研讨课研究、杰青成长规律研究等,每门课程也需要选择一个题目,自己去探索研究。这些学术经历都像是一个个关卡和大小boss,需要我们不断升级去闯关。每通过一门课程,就闯过一关,升一级,直到毕业,成长蜕变为一个全副武装、身怀绝技的教育从业者。这些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派上用场。比如我在新单位辅导员论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这篇获奖的文章就是我在操老师课程中一篇关于赋权理论的小论文,没想到数年后改改还能获奖,也正是这篇论文让校领导知道了我这个小喽啰,甚至改变了未来的道路。

 

毕业·参悟

毕业后,我来到了高校工作,2016年我被借调到校长办公室工作,工作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要写一篇大学排名的分析报告,这正中我下怀,这可是我们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基本功。于是,我顺利通过了考验,2019年,主持文秘科工作。在近6年的办公室工作过程中,参与了学校党代会报告、教代会报告、十四五规划、双高建设方案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和制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研期间对高等教育的概念是模糊的、抽象的,如果说别人问我高等教育学了什么,一时很难说明白,我想我会告诉他,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学术共同体,然后我会跟他讲大学的三大职能,讲柏林大学,当然现在已经不止三大了。后来,真正接触到了,我才知道了现实的高等教育是什么,不是空中楼阁,是教务处、科技处、学科办等这样一些具体的治理机构。治大学,如烹小鲜。大学有好多鸡毛蒜皮的事,学生宿舍空调安装,绿化照明、食堂安保等等,这些都需要校长们去操心。维持学校良好运转的还有治理制度和文件,科研奖励、人才引进、绩效管理等等,这些才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研究和现实之间还隔着好几层纱,高等教育学必须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不能空谈义理。至于教育公平,往往是学校最后考虑的事,学校会提起公平,无非是它可能会影响安全稳定,学校最关心的还是核心指标,比如学位点数量,学科水平,科研经费、人才数量等等。但是教育公平,却是师生最为关注的,不能置之不理。

现在大学常提要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工作中时常感觉与理论若即若离,很难说直接用到,又觉得似乎很近。一个大学办学水平越高,它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就越高,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迫切性就越高。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管理的问题实际都属于高等教育研究的范畴,比如,如何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如何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鼓励教授上讲台(巡视、审计重要内容)?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引进、留住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我们高教人只要抓住这些高校的难点痛点堵点,研究真问题,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便会大有用武之地,学院和学科发展的前景变会无比广阔。很欣慰看到母院越办越好,越来越明确学科方向,凝聚学科力量,相信母院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研究重地。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敬爱的余老师和可爱的母院!

 

附:教研院之歌歌词

教研院之歌

作词:沈琦    时间:2010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心若桃花开 友谊同灌溉

今夜万家灯火时

律动的节拍 青春多姿彩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志在千里外 豪情自慷慨

教育门下成一脉

福泽遍四海 神州出英才

 

梦杏坛春韶 穿时空隧道

身在稷下眺檐角

百家身边绕 模糊的容貌

云中圣贤的微笑

 

蜿蜒江河水 华夏呈祥瑞

古国千年荣与辉

而今人事非 时势把人催

不进则退

何惧苦于累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心若桃花开 友谊同灌溉

今夜万家灯火时

律动的节拍 青春多姿彩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志在千里外 豪情自慷慨

教育门下成一脉

福泽遍四海 神州出英才

 

~~~~~

 

~谁不说教研院好

得儿哟 咿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上承伏羲教 下继明儒道

文化长河撷思涛

参西学奥妙 会当领风骚

科学海洋敢弄潮

 

传递真善美 启天下智慧

壮丽事业在南北

感受喜与悲 放下骄与馁

中华腾飞

毕竟在吾辈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心若桃花开 友谊同灌溉

今夜万家灯火时

律动的节拍 青春多姿彩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志在千里外 豪情自慷慨

教育门下成一脉

福泽遍四海 神州出英才

 

上承伏羲教 下继明儒道

参西学奥妙 会当领风骚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心若桃花开 友谊同灌溉

今夜万家灯火时

律动的节拍 青春多姿彩

 

我们相亲与相爱

志在千里外 豪情自慷慨

教育门下成一脉

福泽遍四海 神州出英才

 

~~~~~

 

此外,院徽的原创者也是沈琦。

 | 沈琦设计的院徽原创稿(2010,学院提供)

 

作者简介

牟宗鑫,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获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现就职于青岛理工大学,担任党政办公室文秘科科长,参与学校党代会报告、教代会报告、十四五规划、双高建设方案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和制定工作。

 

(图文/牟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