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教院学脉,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在这篇文章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2届博士研究生黄成亮与我们分享他了在南大教院攻读硕博的故事。
南大教院让我成长为教师队伍的“正规军”
今年是南大教院教育学科复建40周年,也是我博士毕业后成为高校教师“正规军”的第10年。“正规军”这一说法,并非调侃,而是因为我在来南大读书前和攻读学位期间,一直在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在不同的讲台上“为稻粱谋”。我曾经梦到自己和其他老师一道,从学校的班车上下来,拿着文件夹挺胸抬头走进教室。能成为“正规军”,是2006年到2012年,有幸拜在龚放教授门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龚老师给了我改变命运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没有龚老师的雪中送炭,就没有我今天走上大学讲台的可能。我鼓起勇气,追忆过往岁月的点滴,但愿能用“时空重现”,点燃更多人的“情感共鸣”。
图 | 2009年3月27日
黄成亮(右一)与导师龚放教授和硕士同门温大勇
2006初春时节,我参加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硕士生复试,当时特别紧张,虽然有备而来,却也漏出“马脚”。把“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说成了“嚼得草根,做得大事”。直到今天回忆起来,还是觉得有些难堪。2009年博士生复试时,余老师在龚老师提问之后,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你被录取,生活上经济来源有保障吗”?我心里闪过一丝窃喜,琢磨这个问题比学术问题更容易回答,后来想想,是不是硕士入学时的口误,让老师们更加牵挂一个“嚼草根”年轻人的求学之路?也许正是教育研究院这样的宽容和爱护,才让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感受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精神力量。
老师们的无微不至,让我没齿难忘。余秀兰老师用“诚、容、拓”形容教院学术共同体文化,引起广泛共鸣。学生们能感受到的更加具体:老师们关系融洽,不同导师的学生之间也很融洽;老师们对其他导师的学生也特别关心。我曾收到汪霞教授凌晨两点钟发来的课程论文修改意见的电子邮件;王运来教授刚学会开车时,曾经带着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全守杰和我,一起去涮羊肉给我们改善生活;我因为在外兼课精力不济课堂上打瞌睡,张红霞教授专门跟我的导师龚放教授沟通,担心我的健康状况;毕业这么多年,每次相遇,冒荣教授都关心我的境遇;硕士论文答辩时,桑新民教授一改往日的犀利风格对我的毕业论文赞赏有加;余秀兰教授、操太圣教授、吕林海教授等诸位老师,在我毕业多年后,还在为我的职业生涯“续航”提供宝贵的支持和指导。
图 | 2009年3月26日,黄成亮与舍友杨金勇
南大求学期间,让我这样一个来自东北农村的年轻人眼界大开。2009年11月5日,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关于“大学排行榜时代的两校互竞现象”的学术报告,特别是对科举制的看法,引起了听者极大的兴趣。2009年11月24日,时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中文系古典文学方向莫励峰教授和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吴培亨教授三人一起的一个访谈,主题是《大师,大学,大国》。印象很深的是,在涉及到研究生生涯的时间安排上,几位一致主张,不必因功利之心急于写论文,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书。2009年11月26日,台湾中原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黄坤锦教授的《从哲学省思当前的教育问题》的学术报告中,黄先生不同于把哲学家比喻成智者、先知、圣贤、皇帝等等传统看法,他幽默地把哲学家比喻作“狗”,幽默中反映了深刻的思想:狗的特点在于,狗食骨,精髓皆在骨中;狗的作息时间,为人类提供了“众人皆睡我独醒”的守卫,时刻看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狗是忠实的,忠实于主人,亦即忠实于真理。2009年12月17日的《高等教育哲学》课上,龚老师说,“教育哲学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生活,而且一定要应用教育哲学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2010年的5月12日和13日,南京大学童星教授所作的《转型期社会发展问题的学理分析》,著名文化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所作的《形塑中国:以汉、唐、宋为例》,讲座最后,都嘱托年轻学者为中国的未来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深度思考,最终能够探求出属于中国自己但是也可以向世界推介的独特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这样的诸多片段,对我而言,是眼界大开,是见了世面。
图 | 2011年5月6日
为帮助我收集博士论文资料,龚老师亲赴多伦多参加学术会议
2011年5月,为了让我的博士论文更加扎实,过六旬的龚老师专程带我飞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对我的研究对象、享誉世界的比较教育学家许美德教授(Ruth Hayhoe)进行专门访谈。而我们在加拿大的这个时间,正是龚老师的长孙出生,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学术访问,龚老师这个时间本可以第一时间赴美探亲,与儿孙、家人团聚。
回想起5月的南大南园,又一个夏天来了。喷泉附近的花坛上,老人抱着孩子的孩子,操着南腔北调,开心地交谈着。从目光中,我读到了老人内心深处的自豪:他们的孩子在这所大学里读书、或刚刚工作,虽然可能暂时栖身陋室,或者收支相抵,但是,这是荣耀,孩子们带给父母的荣耀。每当路过时,听到南园喷泉音乐响起,我总是忍不住驻足,想象着不远的将来,我的父母和孩子也会在某所大学校园的晨曦和夕阳中漫步。
因此,我更加渴望成为高校教师的“正规军”,也更加认识到,大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留给学生一些历经时变而不改,虽遭失败而不衰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而言,浸染其中的环境,对其人格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实验证明的那样,儿童对于“母亲的永在性”的坚信不疑,有益于其幼年的成长。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持久影响,也是如此。
图 | 2010年10月30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论坛
南大读书6年,心里有时候有说不出的愉悦,因为自己跨入了梦寐以求而曾经遥不可及的群体;有时候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紧张甚至睡着了还会突然醒来,因为自己唯恐不能跟上队伍的节奏而荒废了之前的努力和未来的前途;还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困境,希望能够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可是突然闲下来还的确不知所措。幸好在迷茫和彷徨之际,有那么多硕士博士期间的师友、同学、同门、院友,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名字、这份情谊,会永远在我心里,在我们以后的交往中,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图 | 2012年博士毕业时
与导师龚放教授和同门师兄王一军、潘金林合影
或许,当我还在感叹岁月蹉跎的时候,同行的人已经因为勤奋而遥遥领先。我深深地为前行者祝福,呐喊,祝福大家一路顺风。无论在队伍中的哪里,我都愿意和大家一起风雨兼程,毕竟,这样的缘分是我拼搏了很久才换来的。我常想,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倾听,尽最大努力善待周围的每个人,知道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增进自己的修养。
今天,我也在努力地要求自己,并尽可能带领学生做到,单纯而不幼稚,执着而不固执;幽默而不轻浮,善良而不软弱;慷慨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自信而不自大,谦虚而不谦卑;严格而不刻薄,知足而不自满。曾经沐浴在南大教院这样的文化和精神的圣殿中,我将不断努力,敬业乐群,争取做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无愧于心的“正规军”。
作者简介
图 | 工作照
黄成亮,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09年、2012年获得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荣获江苏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大赛特等奖,“教学标兵”荣誉称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代表作《中国大学模式探析》被《新华文摘》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全文转载。先后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09年以来,从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军转干考试招聘考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多次受邀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开展专题讲座。出版《申论》教材两部,《结构化面试》教材三部。多次指导政府高层次聘任制公务员备考,深度参与企业各层次人才选拔、培训和竞赛评审工作,是公职人员招考培训、企业人才测评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知名专家。先后受邀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就业创业专题讲座。
(图文/吴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