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品人生百味,师陶子风范”百草园读书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汪琳玥发布时间:2022-02-10浏览次数:1890

2022年1月24日晚,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东南大学学习科学中心、河海大学高等教育学系协办的“品人生百味,师陶子风范”百草园读书会汇报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徐雪妍主持,来自四所高校的七十余位同学参与了本次读书会,会议间讨论氛围活跃。在为期一周的线上读书打卡过程中,同学们结合个人经历和学科背景,就书中核心概念、理论观点、热点话题等方面进行交流,从不同的视角抒发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第一部分 各组总结发言

第一组汇报书目为《自驱型成长》,汇报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戴温怡。戴同学首先介绍了该书的作者和内容,并解释了书中的核心要点——“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控制感?”“顾问型父母&自主型儿童”“如何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等。最后,她从幼儿的“规训”、多巴胺的处理方式、固定型思维VS成长性思维等角度分享了组内同学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思考。

第二组汇报书目为《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汇报人为南京大学汪啸杰。汪同学从女性主义、中西方对待贫困的态度、社会文明差异等多个角度整合了小组同学的观点,围绕“秩序和规范”、“生产者社会”、“消费者社会”、“底层阶级”等核心概念阐述了穷人从何而来,穷人的出路在哪里的问题。总结时,汪同学还提出了“当代年轻人应该建立怎样的工作观、消费观、道德观”这一引人深思的议题。

第四组和第五组的汇报书目为《优秀的绵羊》,第四组的汇报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文颜琳。文同学首先对书中提及的人才选拔机制、名校运作模式、精英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梳理,紧接着阐述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感悟和收获。她认为阅读是探寻内心,审视自我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还让我们多了一份思考人生的勇气。

第五组的汇报人为南京大学王治涵。她首先介绍了作者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背景,其次依据“优秀的绵羊”“自我”“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社会”四个主题概括了全书的大致内容,并分别从教育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社会公正、择业价值观的角度展示了小组成员对于该书的理解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思想。

(戴温怡、汪啸杰、文颜琳、王治涵同学汇报)

第七组汇报书目为《理想国》(译者为南京大学郭斌和教授),汇报人为南京大学万洋。在对该书的文本体裁、历史背景、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后,万洋同学着重解读了全书的核心主题“正义”,并对《理想国》中最为著名的“洞穴隐喻”进行了剖析。他认为书中提及的“灵魂的上升”是指我们通过教育、思辨获得启蒙的过程,秉持着理性的认知和“正义”的理念活在这个世界,用自身的光芒去一点一点驱逐黑暗。

第八组汇报书目为《亲密关系》,汇报人为南京大学肖钱盈。在引入“亲密关系”概念、介绍本书涵盖的学科知识和涉及的话题领域之后,肖同学围绕 “人际关系”、“吸引力”、“社会认知”、“沟通”、“相互依赖”等主题展示了小组成员的精彩发言。最后,肖同学的分享以组内成员的阅读反思为结尾,大家从双减政策的影响、科学研究的态度、未来职业发展等视角探讨了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九组汇报书目为《自卑与超越》,汇报人为南京师范大学徐霞、南京大学方鸿羽。徐同学对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本书主题进行了介绍,并展示了小组成员的读书笔记。方同学分享了组内成员关于教育、婚姻、工作、性别意识、生命意义的精彩发言,她认为本书提及的合作、奉献精神,为整个小组带来正能量,令大家收获颇丰。

第十组汇报书目为《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汇报人为南京师范大学金天敏。金同学对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概述,通过列举书中大量的真实案例和教育理论,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了美国精英大学在课程改革、阶级差距、评价机制、师生关系、同辈竞争、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办学缺陷。最后,金同学针对教育路径的改革提出了反思,认为知识精英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个性的问题,而是共性的问题。

(万洋、肖钱盈、徐霞、方鸿羽、金天敏同学汇报)

 

第二部分获奖名单公布

各组代表汇报结束以后,于蕴雅同学公布了本次读书会的小组积分情况、个人积分情况和最终获奖结果。第一组、第二组、第九组分别获得小组一、二、三等奖;3位同学获得个人并列一等奖、1位同学获得个人二等奖、6位同学获得个人并列三等奖。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百草园读书会个人获奖名单公布)


(百草园读书会个人获奖名单公布)

 

第三部分合影留念环节

在聆听了各组代表的汇报分享以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度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夜晚。最后,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致谢,参会同学一起合影留念。

至此,本次“品人生百味,师陶子风范”百草园读书会圆满落下帷幕,期待同学们在今后继续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让知识启迪智慧,让书香浸润心灵。


(文/丁坤贤 于蕴雅 图/吴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