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术精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14浏览次数:739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定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双一流”建设是继211、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构想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想的关键路径。尽管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有着非常一致的严格要求。为此,汪霞教授研究团队以《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丛书》为题编撰了系列著作,分别从研究生培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科研、本科生学习、教学助理制度、学生事务管理等六个方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展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力求使该系列著作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前沿性和借鉴价值,从而为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

本套系列丛书共包括6本,其中已出版4本:《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美国为例》、《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研究:高质量的秘密》、《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助理制度研究》。拟出版2本:《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学习状况调查工具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

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聚焦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选择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五个国家的十四所高水平大学,分别进行国别和大学两个层面的案例研究。本书追寻发达国家及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理念与目标,勾勒出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考察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外部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总结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探明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向,以期为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学术洞见和实践指南。

《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美国大学为例》

本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受到高度重视,许多研究型大学开始深刻反思侧重专门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强调全面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途径与关键环节,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教育的重点,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高水平大学有悠久的通识教育历史,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世界各国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加以借鉴。本书力图把对通识教育理论层次的思考与实践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在追寻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沿革、基本理念与主要目标,考察通识教育课程演变的同时,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高水平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多案例分析,勾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总结通识教育课程特点,探明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动向。通过本书,我们力图把对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探讨与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关注结合起来,以期为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学术洞见和实践指南。

《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助理制度研究》

教学助理以亲密友好的个体形象出现在大学生面前,直接面对各种棘手问题的解决,在完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和提升大学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学助理制度是以德国的洪堡理想为理论基础,并伴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立而萌生,可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桥梁,成为双方对话的窗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助理是由行政机构、教学部门和学术组织进行协同管理的,并按需设定全职与兼职、专业与业余、高级与普通的岗位。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助理培训是一个持续过程,既有关于学生、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和学习材料的组织管理实践,又有面向特定学科的实用性教学技能训练,还有职业素养和生涯规划的指导。对工作进行评价与反思是改善教学助理绩效水平的关键环节,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采用学生反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来了解教学助理具体的工作情况。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助理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岗位设置、培训形式和评价机制的多元类型,二是学校、院系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多边参与,三是通过改善研究生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性和强化办学使命体现多方共赢。

《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研究:高质量的秘密》

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属于发达国家,本书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发达国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关系等问题切入,选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共计16所一流大学为案例,对它们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国际化战略、教学保障、经费投入、科研管理等进行全方位揭示与深入研究,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以期对我国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启示与经验。

《中外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丛书》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国大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回应社会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下滑的批评,纷纷推进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形成优良教学文化为宗旨的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此,汪霞教授研究团队以《中外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丛书》为题撰写了系列著作,分别从教学发展中心、工程教育课程、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课程改革与体系演变、网络教学、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对中外一流大学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力求使该系列著作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前沿性和借鉴价值,从而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持。本套系列丛书共包括6本,其中已出版4本:《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研究》、《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外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研究》、《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拟出版2本:《大学课程改革与体系演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研究》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备受重视。人们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关注掀起了大学教学支持与服务的国际潮流。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以内部组织变革来回应社会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下滑的批评,纷纷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形成优良教学文化为宗旨的专业化的教学发展中心。本书以国际化和本土化为研究视角,选取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六个国家或地区共计二十余所大学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剖析这些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历史与使命、组织结构、主要工作、经典活动案例、资源建设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特点和经验,并对我国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本书查阅了国外教学发展中心大量的一手资料,内容翔实,数据新颖,精选了中外大学教学发展活动的经典案例,并配有数据和图表的说明。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致力于我国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和实践的人们。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

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工程在解决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的复杂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工程师和工程教育寄予厚望。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本研究以中外工程教育“从何而来”、“现居何处”、“意欲何往”以及“通达之路”为视角,试图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寻求“一剂良方”。研究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问题的切入点,梳理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演进脉络,考察了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为解决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的“回归”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参照系。该研究还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寻了社会各界的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在借鉴国际化、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机理与路径。谨以本书献给所有致力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大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人们。

《中外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研究》

随着近年来国内高校信息化实践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涌入的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工具、资源、方法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书以大学教师网络教学为主题,从普通高校教师个体的视角,研究和分析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现状、影响因素、成功个案及相应的经验、对策。首先,本书通过系统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对网络教育发达国家典型实践经验的案例分析,使读者对世界网络教育的先进经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提供借鉴;其次,作者借助于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对江浙地区高校教师的网络教学现状和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现状及需求(包括MOOC学习经历)进行了系统的调研与分析,厘清了普通高校教师在从事网络教学实践中的总体现状、所持态度/意向、面临的主要困惑/问题及期望的支持/服务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提出了“大学教师网络教学专业发展的TPACK框架”和“大学教师网络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设计”,并初步形成了中国高校教师网络教学激励与政策建议。为了帮助广大高校教师更有效地开展网络教学实践,本书还制作了《大学教师网络教学微视频指导光盘》。

《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本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热门的话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声誉以及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本书主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以课程结构的调整为抓手,着力探讨大学生的可雇佣性问题。我们的研究基于素质教育、大学课程、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就业、可雇佣性等的理论;面向世界趋势,运用国际视野,总结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改革与大学生就业的经验;立足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的实际,探寻高校课程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面向雇主需求,了解社会对大学生新的素质要求;反映毕业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诉求,追踪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经验。

图文 | 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