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发布者:徐芃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28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层次取得了长足发展。2019年起,我国在学“研本比”已达16.37%,进入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体系也出现诸多结构性、制度性问题,不仅引发研究生培养质量危机,更进一步影响研究生教育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围绕研究生教育的理论问题与实践痛点、堵点问题,展开有组织科研的现实意义日益突出。2024年,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组建研究生教育研究团队,成立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旨在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南京大学、江苏省乃至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中心依托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致力于成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与智库。

一、工作目标

1.培养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依托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招收、培养研究生教育方向的学术人才。同时,通过教育博士培养、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举办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增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者,服务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2.深化推进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学术研究为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们将深化对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研究围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及学位授权、跨学科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体系、课程教学研究、导师指导制度完善、分流退出制度建设、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多元化就业等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改革研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生教育理论框架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路径,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建议,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

3.提供政策咨询与多元社会服务。基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业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发布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构建研究生教育评价与保障体系等工作,积极为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提供政策咨询和质量保障服务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4.推进研究生教育研究交流与信息平台建设。搭建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校际、省域及国际化的互动交流,加强国内外知名研究生教育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紧跟世界前沿又符合本土需求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及模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构建研究生教育信息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为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助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主要业务

1.        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定期举办研究生教育论坛、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2.        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策划与实施。根据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需求,策划并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包括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导师队伍优化等,并对改革过程及效果等展开进一步研究。

3.        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推广。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制作宣传资料等形式,推广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升中心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4.        研究生教育政策咨询与评估服务。为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提供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质量监测等全方位服务。

5.        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师资互访等。

三、运行机制

组织架构:中心设主任1名,负责全面工作与统筹管理;副主任2名,分管具体业务;主任助理3名,负责各项工作协调推进与对外交流合作。

研究团队: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等高水平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具备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

项目管理:中心实行项目管理制,对每个项目都进行严格的进度控制、质量管理和财务审计,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合作网络: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为中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核心成员

汪霞,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省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持国社科、全国教规、教育部人文、省社科课题。曾获全国基教成果一等奖,全国教科成果二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省哲社一、二等奖。在《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20多部,主编并连续八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研究兴趣为研究生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

孙俊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为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规划和高等教育分类。现兼任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江苏高教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微创业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曾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社科优青和“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汪雅霜,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秘书长。侧重于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开展学生学习评价、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英语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两部,以副主编身份连续八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教育研究》、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以及BMC Medical EducationCSSCISSCI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1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兼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庆高教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等CSSCI期刊青年编委会编委。

施悦琪,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特任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士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成果在《高等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等期刊上发表。曾先后获得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研究生教育研究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严梓洛,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特任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学习研究、教师生涯发展和积极心理培育、教师教育与教育神经科学的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发展相关研究。当前在《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比较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4篇,以主要作者完成资政报告1篇并被教育部采纳,并任《Adolescent Research Review》、《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和《Psychological Reports》三本SSCI期刊审稿人。

王晶晶,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特任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曾为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支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分析等。近年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中国管理科学》等中英文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曾参与社会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20:迈向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书籍的撰写工作。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或奖励。研究成果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五、研究成果推介

[1]汪霞.构建本研贯通一体化课程新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4-03-25.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4年第5期全文复印。《教育学文摘》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2]汪霞,周凝,朱林,.跨越边界: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01):1-8.

[3]汪霞.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还需要完善哪些培养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20,(06):9-1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0年第11期全文复印)

[4]汪霞.研究生课程层次性设计的改革:分性、分层、分类[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04):55-64. (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0年第4期全文复印)

[5]汪霞.论研究生课程的连贯性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7):36-42.(荣获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论文奖)

[6]汪霞.研究生课程的衔接性设计:原理、经验与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3):22-28.(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9年第10期全文复印)

[7]孙俊华,汪霞.博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压力源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7):50-58.

[8]孙俊华,黄莎莎,魏丽.创业类课外活动对研究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创业心智的中介效应[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1):33-44.

[9]汪雅霜.严把过程关,增强研究生教育质量[N].光明日报,2024-8-2714.

[10]汪雅霜,蔡檬檬.同屏为何不同频:硕士研究生在线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05):68-78.(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3年第8期全文转载)

[11]汪雅霜,王治涵.何种教学方式更能促进硕士研究生在线学习投入度?——基于江苏省26所高校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3,(08):79-89.(获《江苏高教》2023年中青年优秀论文)

[12]汪雅霜,王雅晶.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成效评价——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9):49-55.(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3]施悦琪,周海涛.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一个分析框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6):8-14.